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指標進展超過預期。成就源自共同奮斗,成果終由你我共享。我們要持續用力,用實干奮斗書寫發展新篇。
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十四五”以來,我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實現了更加合理的增長。從增速看,前4年經濟平均增速為5.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從規模看,今年預計約為140萬億元,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制造體系。從基礎設施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6軸7廊8通道”建成率超90%,覆蓋超80%的縣,服務90%左右的經濟和人口。從發展基礎看,無論糧食生產,還是能源生產都有了更堅實的發展基礎。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各地各部門要砥礪奮斗,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實現量的合理增長。
實現質的有效提升。高質量發展,是量的合理增長,也是質的有效提升。從創新看,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從區域看,各地區找準定位、各展所長。從綠色發展看,202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主要資源產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約12%。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從能源發展看,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20.9億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億千瓦翻了一番多。面向未來,各地要更加注重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提升發展的“含金量”與“含綠量”。
提升民生發展成色。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經濟質量效益,為民生改善提供更堅實的物質基礎;民生改善則通過需求升級反哺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十四五”以來,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我國建成并持續鞏固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過去4年,累計開工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有效解決2000多萬人的住房問題。聚焦“一老”,聚焦看病難、看病貴,各地持續增強民生獲得感。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各地各部門要通過高質量發展提升民生發展成色。
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十四五”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基礎更厚實,發展動力更強勁,發展信心更足。民營經濟發展更有活力。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數字經濟生機勃勃。構建數據基礎制度,組建國家數據局,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兩次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在醫療、增值電信等領域開展試點開放工作。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1/3的進出口、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十四五”時期我國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蒲都文)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用好用活穩就業政策“工具箱”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增強以工代賑的就業吸納力
- 2025-07-17【飛天網論】艾黎精神:張掖大地永不熄滅的文明火種
- 2025-07-17【地評線】飛天網評:推動工業經濟更加向好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