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創新上,要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性布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建立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支持機制,產出更多原創性、標志性成果。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常規、全鏈條推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取得決定性突破。在產業創新上,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在抓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同時,要注重二者的深度融合。“十四五”時期,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融合,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企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奮進“十五五”,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近年來,我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50萬家,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居全球第一,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實現提質增效,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推動制造業轉型,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深化,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問題短板。各地要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完善與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制度創新、要素配置、科技改革等多維度協同推進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要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在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上持續用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上抓緊攻關。要打通影響和制約全面創新的卡點堵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因地制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一哄而上,關鍵在于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和分類施策,以避免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和脫離實際的風險。各地要將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成區域經濟支柱,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產業基礎、市場狀況、歷史傳承等進行差異化發展。要注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相互促進。不同地區、不同技術路線、不同產業類型都要結合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采取不同發展路徑。面向未來,各地要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注重科技創新,夯實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加快推動作為經濟增長和就業收入基本依托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蒲都文)
- 2025-11-17執好“振興三筆” 繪就美麗鄉村新圖
- 2025-11-17【好評中國】增強砥礪前行的闖勁與定力
- 2025-11-17【好評中國】讓開放的中國更加活力澎湃
- 2025-11-17【好評中國】初心為筆,再繪城市建設新答卷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