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今年蘭洽會甘肅非遺館,正中央的敦煌文化題材《觀無量壽經變》面塑受到客商全員追捧。經過這里的人都會駐足欣賞,感受面塑藝術的精彩絕倫,其中,敦煌題材的面塑,飛天人物似乎從壁畫里飛了出來,栩栩如生。
巧奪天工塑造飛天人物的是平涼面塑市級非遺傳承人楊凱,本期的非遺文化看甘肅,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面塑非遺傳承人楊凱,看他如何將敦煌神韻揉入七彩面團中。

楊凱與面塑的情緣始于童年,在平涼農村,母親王小霞制作的花饃是節日里最溫暖的記憶。那些好看的花饃饃是隴東技藝,也是藝術啟迪。楊凱說,母親制作花饃饃的手藝也是一代代隴東人傳承下來的,家有喜事、過壽、逢年過節,他們家都要制作花饃饃,母親和奶奶都有一雙巧手,捏的花朵逼真嬌嫩,捏的小動物栩栩如生,這樣的美食光看著就賞心悅目,吃起來有些舍不得,也下不了口。
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楊凱從小就積累了面塑基礎,一雙小手也能創作出花鳥魚蟲,飛禽走獸。

上大學填報志愿時,楊凱特意選擇了民俗文化厚重的天津,這里是泥人張的故鄉,泥塑藝術氛圍濃厚。泥塑、面塑都是中國民間彩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天津,楊凱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走訪泥塑名師工作室,取長補短,在不斷學習中提升著自己的藝術造詣,也將天津泥塑的一些手法帶到面塑中來。

大學畢業后,楊凱選擇回到家鄉,在政府支持下,與母親一起創辦了“凱哥手作”工作室,成為面塑非遺傳承的青春力量。
這時期,楊凱吸收平涼文化精華,先后創作了《黃帝問道廣成子》《西王母坐像》等融合平涼地域文化的作品。

楊凱說,他創作的作品大多是組雕,一組人物就有幾十個,這樣的作品首先會給游客帶來視覺沖擊,其次耗費時間長,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來堅持,他在長期創作中也潛移默化磨礪了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可以靜下心來安心創作,在藝術孤獨之旅中享受滿足感。
當然,楊凱也深知工作室市場化的重要性,為此,他開發了平涼面塑手作盲盒,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成為他堅持藝術創作的強有力保障。

敦煌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有取之不竭的藝術靈感,也吸引著楊凱去朝圣。
楊凱說,面塑藝術在隴東比較盛行,從吃的花饃,到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隴東人將面塑藝術推廣到新天地,但是任何一門藝術想要長遠發展,都要兼容并蓄,吐故納新。敦煌文化是世界寶庫,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都有壁畫和雕塑藝術瑰寶,他將創作平臺選在敦煌藝術之中,也打開了面塑創作的全新之門。
楊凱說,壁畫是平面的,也是立體的,看著石窟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就想著如何讓這些繪畫在空間立體起來,成為蘊含豐富敦煌元素的面塑。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是經變畫中的精品,也是敦煌壁畫藝術公認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經變畫描寫極樂世界的歌舞場面,既有亭臺樓閣、平臺寶池,又有各種姿態的天人、鳥獸蓮荷與化生童子,既宏偉壯麗,又充滿活潑情趣。
楊凱說,以面塑藝術的方式表達《觀無量壽經變》,要刻畫每一個人物,還要呈現亭臺樓閣,讓畫面唯美和諧。有了這個創作想法后,他多次去榆林窟臨摹作品,希望能理解畫面中人物的內心,之后的捏制,他用了一年多時間,特別是在人物細節塑造上更加精細,希望大家在被宏大場面驚嘆時,也能被作者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所感動。

“這個工作著急干不成,急功近利也干不成,工藝美術都是在一筆一畫中走向經典,一年多的時間,我只要有空就一點點捏,即享受過程,也驚喜結果。”楊凱說他的創作過程。

當這座長2.4米、寬1.4米、高0.8米的《觀無量壽經變》問世,30多個人物從壁畫中飛出來,面塑也讓《觀無量壽經變》以立體的方式完美呈現。
自面塑《觀無量壽經變》完美呈現以來,楊凱帶著作品先后參加了敦煌文博會、深圳文博會,這次又以C位出道參加蘭洽會。
楊凱說,他希望參加展會讓更多人了解面塑藝術與敦煌文化的結合體,下一步,他將開發敦煌系列的面塑盲盒,為面塑文化產業打開新市場。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3)丨謝建戈:一把弓的千年回響——從拆竹簍到傳非遺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2)|山丹罐罐席:陶罐里的千年煙火 舌尖上的絲路鄉愁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1)|王勇與甘谷木雕:雙手雕千年 匠心傳薪火
- 2025-11-14產業筑基 文旅賦能——合水縣太白鎮積極探索鄉村發展之路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