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業筑基 文旅賦能——合水縣太白鎮積極探索鄉村發展之路

合水縣太白鎮稻田。合水縣太白鎮政府供圖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國順
在隴東黃土塬的子午嶺林緣,合水縣太白鎮錨定“生態康養旅游大鎮”發展定位,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筋骨、“文旅”為脈絡,一手抓甜糯玉米、特色水稻、林下香菇三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一手推進連家砭村農文旅融合“百千萬”工程,走出了一條“產業強、文旅活、群眾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全鏈條發展產業
太白鎮自然資源稟賦獨特,具有溫和濕潤的小氣候環境。立足這一優勢條件,該鎮推動特色產業從“單一種植”向“全鏈增值”跨越,打造激活鄉村經濟、帶動群眾致富的“主引擎”。“以前種玉米靠天吃飯,現在村上統一收購,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掙4500多元,還能照顧家里。”太白鎮甜糯玉米加工車間里,村民王江淑道出了產業升級帶來的民生溫度。
2023年以來,該鎮借力國投集團幫扶,打造智慧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年均種植甜糯玉米800余畝,同步建成標準化加工車間并注冊“嶺上金糯”品牌,今年已熱銷甜糯玉米7萬余箱。產業升級讓普通玉米蛻變為“黃金作物”,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65萬元,實現了“產業增值、農民增收、集體壯大”的三重效益。
作為甘肅省內為數不多種植水稻的鄉鎮之一,太白鎮將1200畝水稻田打造成“金色糧倉”,借助直播帶貨與訂單銷售,年產值突破200萬元,讓黃土塬上的“水稻田”變成了群眾口袋里的“富足錢”。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引進中科804等優質品種,邀請專家田間指導,采取統一育秧、科學管護等科學種植方式,推動水稻種植從“粗放化”向“優質化、品牌化”轉型。“5畝長粒米,畝產1000斤,合作社統一收購,根本不愁賣。”蓮花寺村村民陳彥有說。
太白鎮還“靠山吃山”發展產業,去年引進“三元雙向”低碳菌業現代科技產業園,投資2.4億元建成300座現代化大棚,投放210萬棒菌棒,鮮嫩香菇遠銷越南、日本及國內多省市,已實現產值1040萬元。務工村民孫懷娥說:“剛開始啥也不會,公司免費召集我們培訓,現在每天采摘香菇能賺150元。”產業園實施“低碳循環”模式,回收廢棄菌棒加工有機肥,解決了污染難題,降低了種植成本,還將開發香菇脆片、香菇醬等深加工產品,預計帶動400余人務工。
生態文旅相融合
合水縣圍繞全縣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總體部署,以太白鎮連家砭村為核心示范點,做足“山水”文章,打造“鄉村”品牌,把生態康養資源高效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前期謀劃布局中,連家砭村精心打造了子午山舍民宿、農家小吃手工作坊,推出蘸汁豆腐、憨憨攪團等12種特色美食;新建“躺營”露營基地,配套星空帳篷、生態KTV等4個功能區,年均創收10萬余元。在產業聯動上,借力“三元雙向”低碳菌業產業園帶動就業,聘請專業團隊運營子午山舍民宿,年均收入突破60萬元;依托子午花溪谷、“碧落霞天”摩崖石刻等景點,開發兩條特色旅游路線,年均吸引游客超1萬人次。
在品牌塑造上,嚴選太白山珍、有機大米等22種農特產品,開發木質手串、木雕等12種伴手禮,推出“爆炒腌豬肉”等10多種地域美食,讓游客既能“游在太白”,更能“帶走太白味道”。同時借助網絡引流效果對農文旅產業擴面增效,推動活動傳播雙發力,太白鎮抽調7名鎮村干部成立“太白七娃助農團”,以“政府搭臺、黨員擺攤、群眾趕集”的直播模式,讓特色農產品“破圈走紅”。并開展篝火晚會、情定七夕等20余場特色活動,與子午花溪谷景區聯合推出消費送票、節日特促套餐,提升“康養太白”的知名度和游客體驗感。
如今的太白鎮,田間地頭是豐收的喜人景象,鄉村內外是文旅融合的熱鬧場景,煥發出蓬勃生機。
- 2025-11-13文博有意思丨“南宋第一貓奴”,是他?
- 2025-11-13找準文旅融合突破口
- 2025-11-13蘭州小將吳宜澤問鼎國錦賽 中國臺球協會發來賀信
- 2025-11-13嘉峪關市冬春文旅盛宴啟幕 關城景區優惠加碼服務升級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