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自新在創作仕女圖

500羅漢長卷
七里河區八里鎮有一個剪紙世家,他們的傳承脈絡,猶如一條堅韌的絲線,串起了柳金花、李自新、李麟桐三代人的心血與熱愛,延續著剪紙藝術的燦爛火種。從母親柳金花老人的炕頭花樣,到兒子李自新的300米長卷,再到女兒李麟桐的創新發展,剪紙對這個家庭而言,早已超越藝術的范疇,成為血脈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紙間天地:工作室的時光印記
在七里河區八里鎮后五泉村李自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并非滿墻的剪紙,而是造型各異、靜立窗邊的根雕作品。直到轉身推開里間的門,一個用剪刀裁出的世界才豁然展開。桌上一幅幅剪紙作品整齊排列:全長300米的《500羅漢》氣勢恢宏,70米長的《水滸108將》栩栩如生,《敦煌壁畫》的莊嚴瑰麗與《紅樓夢》的婉約靈動交相輝映。而走進李自新老人的家中,景象卻截然相反——房間里沒有直接陳列的絢麗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摞摞用舊報紙仔細包裹、分類碼放的剪紙珍品。空氣中彌漫著宣紙的清潤與舊報紙的陳香,層層紙頁之下,藏著的是李家三代人以剪刀為筆、宣紙為箋,剪出的家的味道。
工作臺前,李自新老人正伏案創作。他的工具攤滿桌面:大小不一、型號各異的剪刀不下二、三十把,刀刃在光線下閃著寒光;各種刻刀、鑿子,柄身已被磨得溫潤。他正在創作的是《中國古代仕女圖》系列中的一幅,只見他手握小刀,全神貫注,刀刃在紙上游走,發出極細微的“沙沙”聲,精準地剔除著不需要的部分,一個發髻盤起、衣袂飄飄的仕女形象正逐漸變得清晰、靈動。
刀耕不輟:第二代傳承人的藝術之路
今年76歲的李自新,是非遺剪紙藝術的第二代傳承人,其藝術血脈源于他的母親——第一代傳承人柳金花女士。他自幼便在母親剪紙、繡荷包的指尖藝術中耳濡目染,對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及至年長,他的愛好愈發廣泛,不僅深研剪紙,更在泥塑、根雕、盆景、黃河奇石等諸多領域皆有所成,這些藝術形式彼此滋養,豐富了他的審美與創作語言。在他眼里,剪紙的靈魂就是雕、刻、剪、鑿。
“我是從1989年開始學習剪紙創作的,”李自新回憶道,“最開始選的類型就是花鳥,因為相對簡單,是基礎。”然而,他很快就不滿足于此,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宏大、復雜的題材。“后面開始剪羅漢、敦煌壁畫。那時候,心里就憋著一股勁兒,想要挑戰最難的傳統藝術精華。”
這份挑戰,意味著長達數十年的堅持。“那時候,每天不管刮風下雨、禮拜天、逢年過節都沒有間斷過。”他的話語平靜,卻透著一股強大的韌勁。最近,他的創作焦點轉向了中國古代仕女,試圖在柔美的線條中展現東方女性的神韻。
談到創作過程,他眼神中閃爍著匠人的嚴謹光芒:“剪一個好作品,首先要有一個構思,然后再把它畫出來,再去動剪刀、刻刀各種工具。” 在他這里,剪紙絕非簡單的“剪花樣”,而是嚴謹的藝術創作,是“胸有成竹”后的“運剪如風”。
李自新與母親柳金花、夫人王曉明組成的“藝術一家”,早在1992年蘭州市第一屆藝術節上,就以母親的傳統剪紙荷包、他的根雕、夫人的現代俏色剪紙聯袂參展,贏得了“藝術一家”和“一家巧藝自生春”的贊譽。斗轉星移,十六年后,李自新先生人老藝精,積累愈發豐厚。
薪火相傳:剪刀剪不斷家的情懷
“其實每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都有一個引路人,我也是這樣的。”李麟桐是李自新的女兒,如今是剪紙非遺第三代傳承人。她的啟蒙源于2003年父親的一個突發奇想。“父親想做一些燈籠,需要大量的剪紙作品,于是號召全家動手。”
“那個時候家里最大的話題,就是晚上總結誰的剪紙作品好,家里頭掀起了互相比拼的高潮。”她模仿著父親的語氣,“比如,今天妹妹剪了一個作品,父親馬上就說,‘哎呀,你看你妹妹剪的這個作品,人物和線條特別的細,剪得也很好!’于是,明天我非得要剪一個比妹妹更好的作品。”這種家庭內部的良性競爭,讓剪紙從一項技藝,變成了充滿樂趣的親情互動。
然而,真正讓她意識到剪紙承載的重量,是在十年前母親去世之后。“我覺得家對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情懷,怎么樣把這個家的情懷永遠地保留下來,一直刻在兄妹心中。”一次剪紙時,她突然憶起童年:“小時候在蘭州過年,奶奶就在炕席底下拿出花樣教我們剪紙。那時候過年時窗戶要貼上花花綠綠的窗花,象征對來年美好的祝愿。”
“每逢想起這些,家的情懷油然而生。”這份頓悟,讓她堅定了傳承的信念,“現在我也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奶奶和父親的手藝要繼承下來,以后讓我的孩子也要記住家的情懷。” 如今,她的小女兒也在課余時間跟著描摹畫稿,學習基礎。
以剪為橋:讓非遺的光芒越剪越亮
李麟桐明白剪紙創作的甘苦:“有時靈感來了,晚上舍不得睡覺,趕快將構思的畫面記錄下來。”這種狀態,她從父親身上早已見過——“父親以前,桌子旁邊就是床,有的時候半夜靈感來了,爬起來就開始剪紙。”
她闡釋著剪紙藝術的核心理念:“剪紙給我們這些手藝人提供的只有陰和陽兩種顏色。”如何用這兩種顏色表現大千世界,關鍵在于“線線相連”。“比如要剪一個人物,我們要保證讓他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是完整的。這就需要巧妙處理‘陰刻’和‘陽刻’的關系,才能既表現人物豐富的表情、眼神方向、手中物件,還有衣服的褶皺。”
李麟桐介紹,剪紙多用宣紙,因其不易掉色且兩面顏色一致。但宣紙中的草梗有時會帶偏刀鋒,因此力道掌控至關重要。“剛開始只能從對稱的基礎花樣開始,慢慢把手練巧,再擴大畫面,加入人物、背景、風景,融入自己的創作,才能形成自己的作品。”
她的作品既有繼承父親的《500羅漢》等宏大題材,也有《梅蘭竹菊》等雅致小品。“父親把花樣給我,我進行再次創作,因為我也想超越他。”她笑著說,有時會覺得父親作品中某些細微處還能再處理,便會融入自己的構思,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韻味。她最近正在創作《紅樓夢》系列人物,已完成70多幅。
李麟桐對剪紙藝術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她希望能夠繼續傳承和發揚家族的剪紙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剪紙藝術。她計劃推動剪紙教學活動走進學校、社區,將剪紙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她還希望能夠與更多的藝術家和文化機構合作,將剪紙藝術與現代科技、時尚設計等領域相結合,開發出更多具有創意和實用性的剪紙產品,讓剪紙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
記者 孫建榮 見習記者 包玉霞 文/圖
- 2025-11-13把“漢簡吉語”帶回家——第八屆進博會甘肅非遺展館見聞
- 2025-11-10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建設國家量子科技戰略的西部支點
- 2025-11-05創新嶺南文化表達 舞劇《醒·獅》斬獲文華劇目獎
- 2025-11-05“中華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舉行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