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我國首條穿越賀蘭山的鐵路隧道——包銀高鐵銀巴支線賀蘭山隧道順利實現全隧貫通。
生態環境保護與高鐵建設的雙贏之路。賀蘭山隧道地處騰格里沙漠和黃河流域的交界地帶,穿越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沙冬青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且脆弱。此外,隧道施工還需下穿明長城,文物保護需求極高。面對這些挑戰,施工單位摒棄了傳統的鉆爆法,采用了“機械開挖 + C6 鉆機作業 + 動態監測”低擾動組合技術,布設24小時監測點,將地表沉降控制在0.1毫米以內,實現了“最小擾動、零震動”的精細化施工。通過這些創新技術,不僅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脆弱的生態環境,還確保了隧道的高質高效掘進,充分體現出我國在高鐵建設中對生態環境和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實現了環境保護與高鐵建設的雙贏局面。
區域經濟發展的紐帶之路。銀巴支線起于寧夏銀川市、止于內蒙古阿拉善盟,正線全長約111公里。賀蘭山隧道作為該支線的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其貫通為銀巴支線的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建成通車后,阿拉善盟至銀川的通行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以內,年旅客輸送能力預計達130萬人次,這將極大地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沿線豐富的旅游資源將得到深度開發,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助推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升級。更具意義的是,阿拉善盟通過接入銀川高鐵站,進而融入國家高速鐵路網,實現內蒙古自治區鐵路大動脈的東西貫通,與陜甘寧等周邊重要城市群快速無縫連接,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攻堅克難的創新之路。賀蘭山隧道最大埋深超過230米,相當于76層樓高,施工中需穿越6條斷層破碎帶,單日最大涌水量達4500立方米左右,相當于蓄滿2.3個標準游泳池,且圍巖巖性多為板巖、板巖夾砂巖,突水、坍塌風險極高,施工難度極大。面對如此復雜的地質條件和高風險的施工環境,施工團隊攻堅克難,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首創了新工法。同時,創新采用超前地質預報等組合工藝,應用智能監測技術,大幅提升了施工質量和效率。這一系列創新技術的應用,不僅確保了賀蘭山隧道的順利貫通,還展示了我國在高鐵建設領域的強大實力,為我國高鐵建設技術積累了更多先進的寶貴經驗。
包銀高鐵銀巴支線賀蘭山隧道的貫通,讓我們看到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雙贏局面。我們期待著銀巴支線早日建成通車,為寧夏與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更為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王云飛)
- 2025-08-30焊花映江河 以匠心映照中國鐵路“領跑”
- 2025-08-30從隔山相望到一小時相擁
- 2025-08-30賀蘭山隧道貫通:基建溫度與生態守護的山海和鳴
- 2025-08-30豆腐里打洞,8792米賀蘭山隧道如何煉成“中國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