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我國首條穿越賀蘭山的鐵路隧道——包銀高鐵銀巴支線賀蘭山隧道順利實現全隧貫通。(人民日報)
8月16日,包銀高鐵賀蘭山隧道的順利貫通,不僅標志著我國首條時速200公里單線客運隧道正式落地,更以“攻堅克難”與“生態守護”的雙重答卷,讓公眾看到了新時代鐵路建設的硬實力與軟情懷。這條隧道的背后,藏著的不只是施工技術的突破,更是“發展不破壞生態”的民生承諾。
賀蘭山隧道的施工難度,早被業內視作“燙手山芋”——埋深深、斷層多,圍巖遇水就軟,滲水問題更是如影隨形,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坍塌。這種近乎“在豆腐里打洞”的挑戰,沒有難倒建設團隊。他們沒有蠻干,而是靠“專家會診+技術創新”破局:易塌路段提前做防護,像給隧道穿“鎧甲”;滲水難題靠專屬排水系統解決,還備足備用設備防意外;更用新設備替代人工開挖,配上實時監測裝置,既提效率又保安全。
賀蘭山隧道最終順利貫通的結果證明,我國鐵路建設不僅有“逢山開路”的魄力,更有“精細施工”的能力。這種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突破,正是老百姓對中國鐵路有信心的根本原因。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鐵路部門在隧道建設中對生態與文物的“特殊關照”。賀蘭山隧道周邊既有自然保護區,又有明長城遺址,每一步施工都得“小心翼翼”。建設者沒有因為趕工期就忽視這些“寶貝”:發現保護植物沙冬青,就棄用爆破改靜音施工,還搭棚澆水細心呵護;怕粉塵影響環境,就裝防塵網、設降塵設備;碰到明長城,更是請文物專家指導,用低震動方式施工,完工后還進行加固、恢復原貌。
這種施工讓位于生態,進度服從于保護的做法,恰恰戳中了公眾的期待——發展不是“先破壞后修復”,而是從一開始就把生態責任扛在肩上。畢竟,綠水青山在,發展才有長遠底氣。
對老百姓來說,隧道貫通最實在的意義,是“好日子更近了”。賀蘭山隧道作為包銀高鐵銀巴支線的關鍵工程,線路通車后,銀川到巴彥浩特的路程將從幾小時縮到1小時,兩地來往辦事、走親訪友再也不用“在路上耗半天”。
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會帶來連鎖反應:寧夏枸杞、阿拉善駝奶這些土特產,能更快運到外地,老鄉們的腰包能更鼓;阿拉善的沙漠游和寧夏的特色游能串成線,喜歡旅游的人多了選擇,當地旅游經濟也能被激活。可以說,這條隧道打通的不只是山體阻隔,更是周邊群眾的“致富路”“幸福路”。
從賀蘭山隧道的建設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條鐵路的進展,更是一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邏輯——既要用基建硬實力破解民生難題,也要以生態責任感守護共同家園。這樣的工程,才是真正經得起時間和民心檢驗的“好工程”。(劉超)
- 2025-08-30豆腐里打洞,8792米賀蘭山隧道如何煉成“中國奇跡”
- 2025-08-30大秦鐵路貨運量破90億噸,彰顯國鐵“硬實力”
- 2025-08-30武威|在處暑節氣更迭中涵養“三候”人生
- 2025-08-30大秦鐵路累計貨運量突破90億噸:30年能源通道的運量跨越與多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