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霞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高校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陣地,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抓手。在新時代,推進高校文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育人、質量和創新方面精準發力,引導學生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厚植育人文化,筑牢立德樹人根基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育人文化建設務必牢牢把握這一根本。
建好育人大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融入教材、課堂和學生頭腦,構建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和教育教學的自主知識體系,持續提升思政課質量。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搭建育人大平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推動專業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等有機融合。引導廣大青年以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以眼睛發現中國精神,以耳朵傾聽人民呼聲,以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將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貫穿學業、融匯于事業追求。
建強育人大師資。配備并建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與專業教師隊伍,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位,引導廣大教師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當好“四個引路人”,堅守“四個相統一”,努力成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大先生”。
強化質量文化,推動高等教育提質增效
辦好高質量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必須牢固樹立質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線的意識,強化質量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提高教的質量。緊密聚焦國家戰略和關鍵產業發展需求,圍繞戰略緊缺和新興交叉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優化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優勢學科專業集群。完善課程體系,建設一流課程、優質教材。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完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建立持續改進的長效機制。
提高學的質量。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復興、強國有我的使命感,努力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注重知識內化,形成獨立見解。鼓勵學生既專攻博覽,又關心國家、人民和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
提高研的質量。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組建高水平科研團隊,健全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科研工作激勵機制。對標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新型學術組織和研究實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產業鏈、學科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涵養創新文化,激活高等教育發展動能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高校要持續推進創新文化建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創新辦學理念。堅持守正創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通過夯實理論根基、豐富育人途徑、強化基層黨建、深化評價改革,不斷提升育人水平。樹立中國化、時代化的辦學理念,科學制定學校辦學宗旨、定位、發展思路和目標,著力辦出有特色、有水平和有影響的教育。
創新內部治理。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學校章程的基礎性、規范性和保障性作用,推進依法治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暢通民主管理監督渠道,尊重和保護師生合法權益,營造創新進取、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氛圍。
創新社會服務。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求,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服務國家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筑牢守好高校意識形態前沿陣地,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氣,推動社會進步。
高校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育人、質量、創新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厚植育人文化,方能守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加強質量文化,才能夯實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涵養創新文化,才可激活服務國家戰略的動能。高校要持續以文化建設為抓手,將文化力量轉化為育人實效與發展優勢,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助力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蘭州工業學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副教授
- 2025-08-25中國越劇閃耀英倫 大美戲曲以藝通心
- 2025-08-25看完電影買周邊 千億級市場的“破圈”邏輯
- 2025-08-25雜技劇《先聲》國家大劇院上演
- 2025-08-25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演員要與時俱進排好書、創作經典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