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戴斌:建設好國家營地、研學城市和國家線路
3月20日,由中國旅游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紹興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承辦的“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紹興發布”活動在浙江省紹興市召開。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做《國家營地·國民研學》主題演講。戴斌判斷:研學旅行已經完成了概念導入、政策支持和市場實踐階段,對于推進中小學生社會教育,喚醒國民研學意識,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需要在總結近年實踐的基礎上,從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由營地到城市再到線路,對新時代的研學旅行做出必要的空間規劃。
戴斌認為,建設一批面向少年兒童的國家營地,形成新時代研學旅行的重點項目支撐。國家營地不是獲得財政補貼為導向的國家級營地,更不應成為部門爭權、地方爭名、企業爭利的名利場,而是由國家主辦的,承載國家意志的國民教育體系必要組成部分,是以涵養少年兒童文化自信、增強國民科學素質和社會交往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機構。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不宜再走國家出政策、部門出標準、地方創建申報的傳統模式,而應由宣傳部門牽頭,財政、發改、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教育、科技、共青團、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參與,從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規劃布局和選點建設。國家營地的選址范圍可以是考古遺址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然保護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可以是文化、藝術、教育和科技集聚的重點區域,也可以是澳門特別行政區這樣的城市空間。
戴斌強調,要培育一批面向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文明交流互鑒的研學城市。無論是從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還是旅游目的地的視角看,城市都以其發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及資本、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優勢而成為研學旅行的基礎市場和關鍵支撐。
研學旅行還處于市場導入期,尚未完成應有的理論建構和政策設計。必須抓住城市客群的旅行需求和研學供給的內在優勢,依托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培育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科技教育資源富集的研學旅行目的地城市。研學城市并不能完全按照量化的標準去申報、創建和驗收,而是在尊重其內在演化邏輯和支撐要素的基礎上,通過示范城市加以引導。
戴斌指出,要推廣一批面向不同年齡段和寓學于游的研學旅行國家線路。隨著互聯網興起、汽車普及和90后的入場,自駕、自助、攻略開始成為旅游市場的關鍵詞,旅游活動的碎片化消解了旅行社主導的觀光旅游線路。在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該是重構科學和人文為指歸的國民研學旅行線路的時候了。
一是國家文化公園線路。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及其沿線城市和鄉村,蘊含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紅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譜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空間載體,也是踐行國民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旅游線路。貫徹黨的二十大部署,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政府和業界、文化和旅游學術共同體都在探索融合的主體、路徑和方法,也在項目建設、產品研發和創業創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在需要以更加自覺的歷史意識、更加宏大的全球視角,主動構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的當代時空。以一年四季、七個公共假期和二十四節氣為時間軸,以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為空間軸,以國家營地為支點,以研學城市為支撐,形成時空交錯的當代研學旅行系列國家線路。
二是邊疆史地線路。2021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指導綱要》,強調指出要“鑄牢各族學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化在各族青少年的血液中”。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別是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文化認同不能只通過課堂教學,而是在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行程中涵養。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邊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遂能創空前之世局”。培育和推廣邊疆史地國家線路,讓青少年在林海雪原、大漠戈壁、藏羌走廊、南傳佛教、改土歸流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時空中穿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會在每個人的心中扎下根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生意氣和家國天下,這才是旅游和教育部門應當謀也必須謀的“國之大者“。
三是國家公園、科學考察、田野調查等線路。2019年,中央正式提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22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為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110萬平方公里的“最美國土”共涉及現有自然保護地700多個,10項世界自然遺產、兩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19處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國家公園固然要強化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也要開展科普宣教和社區發展工作。旅游業經濟屬性強、市場化程度高,但是旅游活動則有提升國民綜合素質的社會屬性。綜合素質的提升需要歷史、文化和藝術的加持,需要科學、技術、地理、天文、水利等科學的托底。對于大學生、青壯年和低齡老年人而言,沿著國家公園去旅行,并將科學考察和田野調查納入其中,對于構建中國特色的終身學習體系,無疑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和極其重要的意義。
“旅游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是人類長存的生活方式,也是人與自然和社會跨越時空的對話。建設好國家營地、研學城市和國家線路,讓更多國民萬卷書易讀、萬里路不難,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未來旅游該有的樣子。”戴斌如是表示。
(伍策 一?。?/span>
- 2023-03-21浙江寧波鄉村旅游季暨奉化水蜜桃文化節開幕
- 2023-03-21雒樹剛:研學旅行需求強勁 健康發展注意三問題
- 2023-03-21正是春分好時節 一起期待金山嶺長城花海綻放
- 2023-03-21安徽紀委監委:什么樣的旅游屬于“違規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