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隴中大地涼意漸濃。走進菜地,遠處土黃色的山脈連綿起伏,身前包菜、花椰菜綠意盎然。菜農孫紅俯身扒開花椰菜的葉子,雪白圓潤的花椰菜探出了頭。“基本長成熟,可以起菜了。”孫紅說。
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的隴中高原上種植蔬菜,孫紅干了28年。近些年,他還增加了一個新職務——菜地水管員,主要負責看護從黃河提級調上來的灌溉水順利流進菜地,確保每家每戶的蔬菜都能“喝”上黃河水。
孫紅家位于榆中縣中部川塬河谷區,上世紀90年代起,為了謀求生計,當地群眾開始發展蔬菜種植。但這里“臨河而渴,地高水低”,“十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旱地上種菜十分不易。
由于降水稀少,當時種菜主要靠機井澆水,而挖井就成為擺在菜農面前的首要難題。“有時鉆到兩三百米還沒見水,而一口井要供給周邊幾個村子。趕上蔬菜生長用水高峰期,各家各戶爭搶著澆水,為此沒少起紛爭。”孫紅說。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保障國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甘肅蘭州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沿黃農業生產布局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條件。西北幾個省份的灌溉都有好經驗,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提高技術能力,增強節水效能。”
對于“十年九旱”,非灌不植、無水不綠的甘肅而言,水利興則百業興。“從上世紀60年代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甘肅省大興水利建設。新時代以來,在實現脫貧目標、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因地制宜興辦了一大批農田水利工程。”甘肅省水利廳總工程師賈小明告訴記者,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庫351座,總庫容105.3億立方米,建成水閘6121座、泵站5669座、塘壩2811座、窖池112.79萬座、機電井19.56萬眼,累計興修梯田4273.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2萬平方公里,形成萬畝以上灌區241處。
矗立在孫紅家鄉榆中縣的榆中三電工程是甘肅省最早興建的高揚程電力提水灌溉工程。該工程始建于1966年,2020年以來,榆中三電工程全面實施灌區改建擴建,隨著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高原夏菜產業園灌溉渠道、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一大批重點民生水利項目逐步落地投產,群眾半個世紀的期待變成現實。
位于和平鎮的桑園峽是榆中三電總干一泵站,即渠首泵站(取水泵站)。黃河水由進水廊道閘門和過濾網流經進水閘閥,通過大型水泵、出水閘閥、管道加壓進入出水塔,隨后經17梯級泵站逐級提至榆中川塬區,提級總高程768米,為榆中川區40余萬畝農田灌溉、榆鋼工業生產、生態林灌溉供水。
孫紅所負責管護的正是其中東干渠第七泵站的八支渠。在蔬菜生產的關鍵時期,每半個月就要灌溉一輪水,這是孫紅最忙的時候。從干渠來水后,黃河水以每秒0.3立方米的流速流入寬1米深1米的支渠,孫紅早早通知各家各戶在田間地頭等待澆水,隨后,提起支渠與農戶菜地斗渠間的鐵閘板,汩汩黃河水便流入菜農的菜地里。
大批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落地,讓甘肅省農業產業發展駛向快車道。農業農村部門科學合理利用黃河水資源,大力發展果品、蔬菜、中藥材三大特色優勢經濟作物產業。截至目前,三大產業已成為黃河流域甘肅段9個市(州)促農增收的主導產業。據初步統計,2024年9市(州)三大特色經濟作物總面積1685萬畝、總產量2708萬噸、全產業鏈產值1820億元,分別比2023年增長25萬畝、201萬噸、131億元。
年外銷蔬菜140萬噸,被認定為“國家級出口蔬菜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范區”,成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北菜南運、西菜東調”最大的產地型集散中心……如今,榆中縣的菜農們不再“受制于水”,“去的地方嘻嘛(方言:特別)多,馬來西亞新加坡”“散花紅筍娃娃菜,排成長隊出彩門”,高原夏菜成為當地引以為傲的支柱產業。
榆中菜農起菜售賣的時候,生長在隴中黃土高原與隴南山地過渡地帶的天水花牛蘋果全部采摘完畢,部分果子已進入冷庫冷藏。
渭水潺潺,岸旁高高的南山上,錯落有致的梯田中果樹繁茂,蔥蘢的綠意從眼前延伸向遠方。海拔1200米的果林深處,果農武雙泉正準備掀掉果樹下的銀色反光膜。“這種反光膜主要是為了增加陽光折射,使花牛蘋果上色更均勻。果子收獲后我們就掀膜施肥,為來年做準備。”
天水南山花牛蘋果基地位于麥積山南部山區,涉及花牛、馬跑泉、甘泉3鎮25村,總面積14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果園15萬畝,培育發展果品經營主體120家,基地蘋果總產量達22萬噸,總產值6億元,帶動4萬多人受益。
在南山上種植蘋果的歷史由來已久。上世紀50年代起,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提倡山地植樹造林、果樹上山,將水土保持作為減少黃河泥沙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措施納入治黃方略。到了60年代,天水站果樹專家在花牛村等基地引進本土和外來的多種蘋果品類,開展蘋果根外追肥和保花保果等種植試驗,所有果品中紅元帥以色、形、味俱佳而冠壓群芳。至此,以“花牛”命名的紅元帥蘋果在天水的山上安了家。
引進容易扎根難。南山山區海拔高、溫差大、光照充足、通風好,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給予了蘋果生長的先天條件,但并不均衡的水資源供給讓蘋果“從生產變高產”成了難題。
“每年7至9月是天水地區的豐雨期,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50%。這時正處于蘋果果體的膨大期,降水可以滿足蘋果生長需要,可每年的春季和冬季還是讓人發愁。”說到這,武雙泉感觸頗深:春天是蘋果開花授粉的關鍵期,沒有穩定的灌溉用水,坐果率無法得到保障;冬季補充性灌溉是關鍵的“月子水”,對樹根防凍、蓬松土壤至關重要。
“每年春冬兩季,天旱的時候就心慌,天天盼著下雨下雪,很多時候只能瞪著眼干著急。”武雙泉對以往的日子記憶猶新。
為了結束“靠天吃飯”的歷史,天水人民開始興修水利,向黃河要水。天水市麥積區水務局局長王學文說,從2006年起,區里開始組織建設花牛南山提灌工程。工程先從山腳打機井開始,建設泵房、鋪設管網、山頂建設高位蓄水池等系列工程緊鑼密鼓展開。最終通過三期改造,170.33千米的管網像毛細血管般從南山腳下向山上延伸,滋養了花牛鎮982戶果農、21個果品專業合作社的共計1萬畝蘋果林。
“截至目前,麥積區南山花牛蘋果基地萬畝節水灌溉示范區已建成千畝以上規模灌溉項目6處,發展花牛蘋果灌溉面積2.36萬畝。”王學文告訴記者,在實施6處千畝以上規模灌溉項目基礎上,麥積區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對已建成灌區通過配套灌溉設施和安裝計量設施等措施,推行現代化節水配套設施改造,不斷提高農田的灌溉效率,保障農業發展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提升畝均效益約530元,直接增收產值約1250萬元。
行走在基地中,隨處可見滿載蘋果即將駛向全國各地的卡車。紅彤彤、沉甸甸的果子不僅鼓了果農的錢包,也見證著當地群眾越來越紅火的日子。
長河泱泱,利澤萬方;碧水長渠,揚波千重。一代又一代隴原人守水護水節水,把干涸貧瘠、苦甲天下的旱塬,變成了菜果飄香、生機勃勃的沃野。新征程上,不斷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讓碧波永續潤隴原,這片廣袤的黃土地將不斷譜寫更精彩的時代頌歌。(文子玉 自甘肅報道)
- 2024-10-30收受干股后由請托人代持行為辨析
- 2024-10-30李希在二十屆中央第四輪巡視工作動員部署會上強調 推進新征程巡視工作高質量發展 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 2024-10-30凝心鑄魂固根本 勤學苦練強本領 ——省直機關常態化縱深推進“三抓三促”行動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系列報道之一
- 2024-10-29紀檢監察機關發揮協同監督優勢 確保古賢工程高質量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