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程健
在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有一片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丹霞”的土地——張掖七彩丹霞。
7月24日下午,當“同心筑夢”2025年澳門青少年甘肅行的師生們踏入景區,撲面而來的是一條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5—10公里的“色帶”,赤、橙、黃、綠、青、灰、白、黛,如同有人把調色盤打翻在天地間。

“像有人把調色盤打翻在時間里。”來自澳門化地瑪圣母女子學校的學生李梓恩如是感慨。她說,“彩帶層層疊疊,好看得讓我想下次再來!”童真的比喻引來周圍同學一片笑聲,卻也道出了所有人共同的心聲。

據介紹,張掖丹霞的核心秘密藏在巖石里。白堊紀時期,這里曾是巨大的斷陷湖盆,紅色碎屑巖、泥巖與石膏層交替沉積。隨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地層被擠壓抬升。再經2600萬年風蝕、水蝕、凍融雕琢,才形成如今陡崖與緩坡并存、色帶隨山勢起伏的“彩色丘陵+丹霞地貌”雙料奇觀。

“景色很美,擁有多種顏色;得知這里前身竟是湖泊,更覺壯觀。這和澳門的高樓林立完全不同,讓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化地瑪圣母女子學校學生戴穎詩仰望著層層疊疊的色帶,連連按下快門,“作為澳門學生,能來甘肅旅行非常榮幸,這次旅程讓我開心,也開闊了眼界,增加了對祖國的了解。”
張掖丹霞以“色”奪人,鐵離子賦予赤紅、綠泥石帶來墨綠、石膏晶體折射灰白,陽光角度不同,山體顏色便隨之變幻。走上七彩錦繡臺,巨厚紅層像被巨斧劈開,剖面如絲緞褶皺,“大扇貝”“絲綢天路”是其經典名片。夕照之下,整座山嶺像熊熊燃燒的火焰,煞是好看。

“去之前擔心陰天,結果一到景區就陽光燦爛。”菜農子弟學校高二學生李櫻柔長舒一口氣,“連綿山丘像刀鋒又像波浪,山頂的‘五花肉’三段色彩鮮艷得手機根本拍不出來,下次一定要帶偏振鏡。”第一次踏足甘肅的她,對黃河橫穿全省卻能把水害化為水利、黃土高原等多高原交匯仍能孕育豐富植被的場景印象深刻,“整體非常震撼,就是空氣比澳門干燥得多。”
據了解,張掖丹霞的成長軌跡,是一部中國地貌學的“進階史”: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丹霞”第一名,2012年晉升國家地質公園,2020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2025年6月26日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干旱區丹霞地貌演化史的旗艦地。

統計數據顯示,該景區年均接待量已突破300萬人次,其中研學團隊占比超過15%,成為大中小學生“認識地球”的戶外課堂。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估報告所言,張掖丹霞不僅記錄了白堊紀以來地球內外力作用的完整史詩,更以無與倫比的色彩震撼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西北干旱區獨特的地質美學。
當夜幕降臨,最后一抹霞光隱沒于祁連雪峰背后,山體色階逐漸沉入深藍,仿佛大自然輕輕合上了這本億年“彩虹畫冊”。而對澳門學子們來說,關于探索、關于成長、關于祖國山河的認知,才剛剛翻開。
- 2025-07-24【甘快看】詩意中國丨青泥嶺上蜀道不再難
- 2025-07-24【甘快看】喚醒千年馬場的世界記憶:祁連山下的文旅突圍之路
- 2025-07-22走進甘肅 樂享清涼之旅
- 2025-07-22隴拍客丨祁連山下萬畝油菜花開引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