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教氣象 五涼華風
五涼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而以姑臧為中心的河西地區卻相對安定。河西地區自張軌始,將興學重教作為立國之本,開始振興文化教育。此后南涼、西涼、北涼也將興學重教作為立國之本、執政之基,普遍敦崇儒學、興辦學校、倡導私學。在此背景之下,河西地區文化氛圍濃厚,涌現出一大批儒士學子,他們傾心學術,勤于著述,在文化、教育、學術等方面代有傳承,建樹頗多,出現了學術文化事業空前興盛的局面。
301年,張軌擔任涼州刺史。為了培養一大批具有儒家思想的人才,張軌恢復了因戰亂頻繁而廢弛已久的教育制度。《晉書·張軌傳》記載,“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視別駕,春秋行鄉射之禮。”張軌建立學校,并征召貴族子弟五百人入學就讀。而且在學校設置學官,稱之為“崇文祭酒”。“崇文祭酒”主要掌管文化教育和圖書管理,涼州刺史視察各地時,“崇文祭酒”也可以隨行,地位很高。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張軌邀請當地的文人學子舉行“鄉射禮儀”。這是一種古老的勸學的方式,目的就是宣揚儒學傳統,倡導優良學風。
339年,前涼張駿當政時,仿照西晉的國子學制度,設立了國子學,“以右長史任處領國子祭酒”。另外,張駿在張軌行鄉射之禮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備儒家教育,在都城姑臧“立辟雍、明堂以行禮”。張祚、張天錫統治時期,多次厚禮征聘有學之士,前涼上下形成了濃厚的好學之風。
南涼禿發利鹿孤繼位之后,祠部郎中史暠建議說:“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宜建學校,開庠序,選耆德碩儒以訓胄子。”大意是,應該建立學校,振興教育,委托學識淵博之人培養人才。禿發利鹿孤深以為然,“于是以田玄沖、趙誕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對于南涼興辦教育之事,《晉書》評論道:“禿發利鹿孤從史暠之言,建學而延胄子。遂能開疆河右,抗衡強國。道由人弘,抑此之謂!”
西涼李暠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為振興文教,培養儒士,他在敦煌設立學校,增收學子五百余人,“立泮宮,增高門學生五百人”,并征聘大儒劉昞為儒林祭酒。197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西涼建初四年(408)秀才對策文寫本殘卷,其內容是三個秀才的對策,主持策試的主考官是西涼王李暠。策試涉及《詩經》《春秋》等儒家經典,還涉及《戰國策》《史記》等史學典籍。此外,西涼在各郡設置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吐魯番就曾出土過西涼嘉興四年(420)“博士領”的殘文書。一系列興學重教的舉措,致使當時敦煌學風日盛。
北涼的崇學之風也很濃厚,沮渠蒙遜專門興建游林堂,常常和群臣談經論傳。《十六國春秋別傳·北涼錄》記載,“十四年,起游林堂于內苑,圖列古圣賢之像。九月,堂成,遂宴群臣,論談經傳。”攻滅西涼后,沮渠蒙遜拜劉昞為秘書郎,于西苑為其筑陸沉觀,學徒數百。沮渠牧犍繼位后,尊劉昞為國師,“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時同郡索敞、陰興為助教,并以文學見舉。”正因如此,北涼的學術成果十分豐碩。元嘉十四年(437),北涼沮渠牧鍵遣使南朝,向劉宋進獻河西保存的古籍及涼州學者的著述,包括經史子集、天文歷算等共20部154卷。
由于五涼各政權積極實施振興文教的舉措,對民間的學術文化活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以民間授學與著述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學術活動十分活躍,隱居鄉里、傳道授業的學者很多,代表人物有祈嘉、宋纖、郭瑀、劉昞等。
祈嘉隱居潛修,置案講學,起初門生有一百多人,由于他學識淵博,名氣漸盛,弟子與日俱增。前涼張重華時征召他為儒林祭酒,朝廷卿士、郡縣守令彭和正等人受業拜師的有兩千余人。宋纖是前涼著名學者和教育家,他隱居于酒泉南山,以講學授徒為樂,先后受教于宋纖的學子多達三千余人。郭瑀在臨松薤谷(今馬蹄寺)開鑿石窟,設館講學,著書立說,弟子多達千余人。前秦攻滅前涼之后,國王苻堅曾派三百名書生前往郭瑀處受業。《晉書·郭瑀傳》記載:“太守辛章遣書生三百人就受業焉。”郭瑀的學生劉昞,隱居酒泉講學,弟子受業者500余人。
由于五涼政權大力重視儒學教育,推行教化,提高了河西各地的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因此,《魏書》稱贊道:“涼州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以來,號有華風。”
(作者簡介:李元輝,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 2024-01-24一張明代名家墨寶拓片 再現消失的秦州古城印記
- 2023-12-26羋月傳里的義渠真實存在嗎?這個神秘國都的印記猶存
- 2023-12-08漢代邊塞餐桌圖鑒:韭菜蔥花比肉貴 詩經里的它是頂流
- 2023-12-08【文化·博物】張芝和索靖的書法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