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漢代以前,甘肅已是東西方交流的交匯地帶,其境內出土了很多漢唐時期的珍貴歷史文物。其中,20世紀60年代末,發現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東漢墓葬的銅奔馬,以超凡的鑄造技藝著稱于世,其造型瀟灑俊逸,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成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品中罕見孤品,也被認為是古絲綢之路人文商貿往來的使者和象征。
近日,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王琦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細說銅奔馬成為中國旅游標志以及東西方文明交流使者的故事。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 王琦
改革開放以后,旅游事業剛剛起步,為了擴大宣傳和影響,(原)國家旅游局,就準備在各種圖案或者是文物、景點中選擇一個標志性東西,作為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它是奔騰向前的姿態,寓意中國旅游事業奔騰向前。再一個意思,馬,自古以來,它一直是人們的交通工具,被世界各國廣泛應用,(因此也有)鼓勵人們,向天馬縱橫,盡情旅游,基于這些元素,它才選為中國旅游標志。
【解說】談及銅奔馬為何會出現在偏遠的河西走廊,王琦梳理稱,這與當時歷史息息相關。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 王琦
中國古代漢族的馬主要用于拉車或者是耕地。到了漢武帝時期,特別重視對軍馬的培養,在河西走廊(甘肅)武威至張掖之間有一個草原叫大馬營草甸,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官營軍馬場。(將)汗血寶馬還有良馬跟當地蒙古馬進行雜交,培育出了非常著名的河西馬。河西馬走馬走對側步。我們現在在銅奔馬也可以看到步伐是對側步的步伐。所以,我們就通過對比認為,首先,大宛國汗血寶馬,它是走對側步的高手,蒙古馬身體特別強健,銅奔馬應該是汗血寶馬和蒙古馬進行雜交培育后,繁殖出來的后代,也就是河西馬,(銅奔馬)的原型也就出現這個地方。
【解說】自1969年出土以來,銅奔馬曾多次赴海外展出,引起世人極大興趣,一度出現了“四海盛贊銅奔馬”的熱潮。2002年,作為國寶級文物的銅奔馬,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對此,王琦解釋稱,是為更好就地保護。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 王琦
(銅奔馬)被列為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就是因為它是孤品,是絕品,避免發生一些意外的事情,還是為了更好保護、保存它。
【解說】王琦坦言,保護措施不僅如此,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銅奔馬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出,其余時間進行維護保養,保養期間,由銅奔馬復制品代為展出。
王琦表示,古絲綢之路的興起,本身就是東西方不斷相互學習的過程。而代表青銅冶煉最高工藝的銅奔馬,同時兼具東西方各自“優秀的元素”。
【同期】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 王琦
絲綢之路一直是東方和西方相互學習的(渠道),通過現在一些考古發掘,現在我們逐漸有一種更多的認識,當時中國青銅鑄造業可能由西方傳入,咱們國內最早的青銅器是在甘肅(發現的),它含有砷這個元素,當時同一時期,西方青銅器也是含有砷這個元素,但是后面,中原青銅器里面就不含砷。
【解說】近年來,不再出境展覽的銅奔馬,仍然吸引眾多國家游客源源不斷地慕名而來,以銅奔馬為“鎮館之寶”的甘肅省博物館成為絲綢之路旅游線上的重要打卡地。與此同時,博物館開辟的各類線上展覽,也讓更多海內外觀眾通過銅奔馬了解東西方文明互鑒的“影子”。
艾慶龍 馮志軍甘肅蘭州報道
相關新聞
- 2022-03-17【二十四節氣】古人為何特別重視“春分”
- 2022-03-17【溯源甘肅】漢代甘肅地區的農業生產
- 2022-03-10“大漠”“落日”在“蕭關”——王維《使至塞上》正詁
- 2022-03-10人文臨夏 | 黃河“飛橋”考辨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