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影評】
塑造楷模群像 弘揚時代精神
本報特約撰稿人 阮青
以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為原型的電影故事片《八步沙》,入選“時代楷模”主題作品展播,正在各大播出平臺與觀眾見面。該片不僅體現了當下甘肅本土電影的時代風貌,彰顯出奮斗者的精氣神。同時,與同類題材電影相比,該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類型的新拓展和新突破。
首先,影片塑造和表現的是一群典型的當代英雄、時代楷模群像。面對具有高知名度、美譽度的表現對象,如何進行恰如其分的藝術塑造,是作品成功的關鍵。影片編導堅持以真實為基準,一開始就明確了現實主義的創作路徑。他們通過采訪、調研,充分對人物事跡和生活素材進行深入挖掘,同時,親身體驗八步沙人的生存環境、生活習俗和思維精神,著力真實還原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的精神內核。影片中“六老漢”及其子女乃至八步沙的普通農民、勞動者們一個個被塑造得真實、可信、可愛、動人,他們是從生活的泥土里面生長出來的鮮活形象,發出的是人民之聲、抒出的是人民之懷。影片把更多的關注點投向當下的社會現實和榜樣人物,這無疑是對中國電影現實主義傳統的積極繼承與生發,對影視弘揚現實主義精神、書寫新時代故事具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
其次,《八步沙》不僅以真實的楷模群像打動人心,在作品的電影化再造和藝術呈現上也精益求精,追求突破和創新。影片將敘事技巧、影像表達與核心價值觀的彰顯高度融合,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電影敘事結構打破傳統同類題材單線推進的線索設置,圍繞著治沙造林故事內核,同時展開多條故事線索,各線索既遵循內在的敘事邏輯,同時又相互纏繞糾葛,形成一個立體、嚴密的故事實體。電影的敘事視角聚焦于“第二代治沙人”,雖然治沙的偉業與壯舉始于他們的父輩——第一代治沙人,但影片選擇以年輕一代作為敘事中心進行藝術創作,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故事在父子兩輩人的思想觀念、認知差異和行為沖突中展開,情節矛盾更為集中、跌宕。影片著重表現了以高遠為核心的第二代治沙人的成長,細膩地將年輕一代人“治沙”之路上的心理狀態、情緒波動、思想轉變呈現于銀幕之上,他們的困惑、猶豫、矛盾、彷徨和掙扎表現得深刻而又生動。電影中展現出來的青春之痛與成長煩惱也很容易贏得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此外,《八步沙》的影像表達也極具視聽性和觀賞性。影片利用新科技手段和后期制作包裝,將河西走廊一帶的沙漠戈壁、綠洲田園等奇特的地理風貌進行了全景式的展現。既有廣角鏡頭之下,騰格里沙漠輝煌壯麗的視覺奇觀,也有蒙太奇鏡頭組合中,黑沙暴肆虐之后的慘烈景象,將人與自然之間的博弈表達得淋漓透徹。影片中音樂、音響、聲效配合度也較高,劇中不時閃現的流行音樂、秦腔、三弦曲調不僅交代、暗合了電影的時代背景,同時也展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影片鏡頭語言的運用細膩傳神,特別是在父子兩代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塑造表現上,大量特寫鏡頭的使用,讓觀眾看到以高老漢為核心的老一代治沙人的悲苦、倔強和執拗;以高遠為核心的新一代年輕人的困惑、糾結和掙扎。此外,影片的畫面構圖也具有強烈的造型感。“六老漢”赤裸上身,在沙梁之上肩扛、手扶鐵鍬的定格畫面充滿了力量和視覺沖擊力,彰顯出八步沙人誓與風沙抗爭到底的堅強決心和頑強信念。
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扎根荒漠,守護綠色的故事,其主題底色不僅是對當代治沙愚公的贊揚,也是對八步沙人,乃至一切勞動者執著堅定、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甘于拼搏精神的生動詮釋。影片將一個治沙的典型故事放置在大時代的洪流下進行關照,賦予原有故事精神以強烈的時代感、立體度和豐富性。
相關新聞
- 2022-01-24想象無疆界 文脈有根系 ——從中國小說學會年度“網絡好小說”說起
- 2022-01-24鄉土文學這棵大樹在網絡世界綠蔭如蓋
- 2022-01-24向植物敞開生命的風景 ——讀臧棣詩集《詩歌植物學》
- 2022-01-24以真誠之心體察自然萬物 ——讀葉梅生態散文集《福道》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