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皮子糖葫蘆走俏
冬日蘭州街頭,傳統糖葫蘆攤邊添了新風景——裹著奶皮子的糖葫蘆串。這款融合內蒙古醇厚奶皮與北京經典糖葫蘆的跨界小吃,正席卷全城。從萬象城精品超市到各大商圈小吃鋪,年輕人紛紛為它駐足、拍照、打卡,即便一串賣到30元以上,仍然供不應求。
那么,“糖葫蘆+奶皮子”究竟為何能成為爆款?熱度背后又隱藏著哪些爭議與風險?記者展開了走訪調查。
現象
網紅糖葫蘆 30元一串仍搶手
“排了半小時,終于買到晴王奶皮子款!”11月16日中午,在張掖路一家糖葫蘆店門口,大學生李萌萌拿著剛買的糖葫蘆自拍。翠綠的晴王葡萄裹著雪白奶皮,外覆晶瑩糖衣,顏值頗高。“刷抖音看到的,就想嘗嘗奶香和酸甜碰撞的滋味。”她咬了一口,眼睛一亮:“晴王清甜多汁,配上奶皮子的醇厚,酸甜咸香一起涌上來,很特別!”
這款爆紅的奶皮子糖葫蘆,創意源自哈爾濱中央大街。有資料顯示,去年該品類曾嘗試將奶皮與糖葫蘆分開售賣,但反響平平;而今年的組合式創新卻意外走紅,一路從東北火到南方,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網紅小吃”。在上海,有門店線上標價高達98元/串,線下也賣到49元/串,部分熱門店鋪甚至出現“黃牛代購”。
在蘭州,這股熱度同樣不減,30元一串仍搶手。西站商圈一家糖葫蘆店的老板趙女士告訴記者,自11月7日上架奶皮子糖葫蘆系列以來,日銷售額直接翻番。“以前每天賣200串左右,現在能賣500多串,周末店前還會排起百人長隊。晴王款和草莓款每天中午就斷貨,不少客人會提前打電話預訂。”
美團外賣數據也印證了這波熱潮:10月以來,蘭州糖葫蘆類訂單環比增長超3倍,其中奶皮子糖葫蘆月環比暴漲109%。
走紅邏輯
短視頻助推+年輕人“社交剛需”
奶皮子糖葫蘆制作其實并不復雜:將山楂、草莓或晴王葡萄等水果串起,抹上冷萃酸奶、裹上奶皮子,再淋上現熬糖衣即可。其迅速走紅的背后,離不開短視頻平臺的推波助瀾。抖音上“奶皮子糖葫蘆”相關話題播放量破億,小紅書相關筆記超十萬篇。多數消費者買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拍照上傳、打卡分享。
“刷到視頻就被顏值吸引,奶白配鮮紅特別出片。”白領張女士坦言,她專門繞路20分鐘去打卡,就為拍一組朋友圈素材,“拿在手里自拍,比味道本身更有儀式感”。
這種“打卡—分享—跟風”的傳播閉環,讓奶皮子糖葫蘆從食物轉變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正如剛畢業的劉先生所說:“身邊人都在發,我不打卡,感覺都插不上話。”
爭議
是口味革新還是“智商稅”?
熱度背后,爭議也隨之浮現。在本地生活論壇上,大家對這款糖葫蘆的評價呈現鮮明對立:有人贊其為“奶香與酸甜的絕配,顛覆傳統體驗”,也有人直言“糖衣讓奶皮變腥,水果失去原味,就是換了包裝的普通糖葫蘆”。
“30元買一串葡萄加奶皮,實在不值。”市民王先生嘗后直言失望,“奶皮子一沾糖衣就變軟,晴王葡萄本來就甜,再裹糖衣,膩得發慌。”
網絡上“避雷帖”也層出不窮,有網友吐槽“奶皮子受潮后發黏,和宣傳的香脆不符”“山楂的酸和奶味沖突,口感奇怪”“排隊半小時,吃完三分鐘,完全不值”。
記者隨機采訪的30位消費者中,超六成表示“一般,不會回購”,兩成人直言“失望,性價比低”。然而,這些負面評價反而推高了話題熱度,形成“越罵越火”的傳播效應。
隱憂
暗藏健康風險 生命周期存疑
除了口味爭議,奶皮子糖葫蘆還暗藏健康隱患。近期,“第一批奶皮子糖葫蘆受害者現身”登上熱搜,一位95后網友因每天食用兩三串,出現皮膚暗沉、松弛等問題,就醫后被診斷為糖分超標引發的皮膚糖化反應。
一名臨床營養專家指出:“一串約30克的奶皮子糖葫蘆,糖分含量約為15—20克,接近成人每日添加糖推薦攝入量的一半。過量攝入不僅破壞膠原蛋白,加速皮膚老化,還可能誘發肥胖、糖尿病等問題。”她補充道,奶皮子脂肪含量也較高,高血脂、高血糖人群需嚴格控制攝入;山楂酸度強,胃腸功能不佳者也應少吃。
對于這款網紅食品的未來,商家看法各異。剛入行的個體戶陳老板坦言:“制作門檻低,熱度不退就一直賣。”但經營傳統小吃20年的王師傅則擔憂:“現在大家吃的是新鮮感,等熱度過去,價格高、口味單一的問題就會暴露。有些商家為壓成本用劣質原料,遲早會砸了招牌。”
記者 許沛潔 文/圖
- 2025-11-18出門就像踏進冰窖里!17日蘭州氣溫驟降 創今年入冬以來新低
- 2025-11-17大風降溫寒潮來了注意預防流感
- 2025-11-17短期內甘肅大部天氣晴朗 氣溫低迷 隴東南局地有小雪或雨夾雪
- 2025-11-13初冬時節隴原天氣多變 河西地區晴好 隴東南一帶雨雪將持續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