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宋芳科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剪紙工作室,史婷老師正在教同學們剪紙。“咔嚓、咔嚓……”的剪紙聲如美妙的音符,那樣熟悉,又那樣動聽。
從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到三尺講臺上的非遺傳承人,慶陽流派剪紙藝人史婷將非遺之美傳承到大學校園,在剪刀“咔嚓”聲中讓古老的剪紙藝術在校園收獲一眾“粉絲”。教師節之際,本期非遺文化看甘肅帶您認識非遺剪紙老師史婷。
“很多時候,大家都認為非遺剪紙課堂就是陪學生們玩玩,我不認同這種觀點,我認為,大學校園的非遺剪紙課是希望給同學們一門手藝,一個審美窗口。”史婷老師談自己對非遺剪紙課程的認識,在她這里學習剪紙,只要認真對待課程,都能剪出有模有樣的作品。
這秘訣就來自史婷老師的課堂。

在史婷看來,剪紙藝術來源于生活,也必將扎根于生活,想讓同學們對剪紙藝術有興趣,首先就要讓同學們能剪出些什么。
“我的課堂沒有下馬威,特別是第一堂課,我不會說剪紙有多難,也不直接講技巧,我讓同學們從生活出發,先剪囍字,囍字屬于對稱剪紙,同學們都能學會,下課時每人都有作品,對剪紙的興趣一下就提起來了。”史婷介紹自己的第一課。
從囍字到壽字,再到喜慶的拉花,這些源于生活的元素,通過剪紙藝術都可以很好地表達。在循序漸進中,同學們打開了剪紙藝術的大門,也被民間藝術的魅力所吸引,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史婷老師學,慢慢剪出更多復雜的花紋,校園生活也多了一份精彩。
史婷老師的課堂上,“咔嚓、咔嚓”聲是最專注的聲音,同學們沉浸其中,剪出花鳥魚蟲,史婷也沒有閑著,同樣沉浸其中,和同學們一起剪紙,在一幅幅剪紙作品中時光仿佛回到從前。

史婷對剪紙的熱愛是刻在骨子里、印在生活中的那種。
在史婷還是五六歲的時候,她就已經學著奶奶、媽媽的樣子,拿起剪刀,愛不釋手。
史婷的家鄉是慶陽剪紙藝術盛行的鎮原縣。史婷說,她的媽媽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剪紙藝人,特別是過年的時候,鄉親們都帶著紙來讓她媽媽剪窗花,那段時間簡直忙得不可開交,到她九歲的時候,基本的窗花都能剪得很漂亮,就把媽媽的活給接下來了。
從小的熱愛讓史婷上學也帶把剪刀,下課有空就剪起來,還吸引了同學們加入。
“看到啥,就想把啥剪下來,我們那個年代物質不富裕,剪紙能帶來很多美好與滿足。”史婷說,她沉浸在剪紙的世界,擁有快樂的童年,就是幫家人割麥,都帶著剪刀,等收麥間歇的時候拿起剪刀剪剪花鳥魚蟲,感覺疲憊瞬間消失了。

后來,史婷有幸在參加剪紙大賽時遇到了剪紙大師祁秀梅老師,得到指點和教誨,讓她對慶陽民間傳統剪紙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招工到蘭州后,史婷依然在繁忙工作之余整理慶陽剪紙,希望能更好地展示剪紙藝術。
2017年,史婷受聘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將慶陽剪紙帶進大學校園。
“剪紙是學院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必修課,同時其他同學也可以選修,將必修和選修加在一起,有一年的學習時間,可以系統學習剪紙技藝和背后蘊含的文化。”史婷介紹課程開設情況,由于有充足的學習時間,史婷老師可以系統授課,讓同學們走進慶陽剪紙的世界。

在這一過程中,史婷能發現更多剪紙的好苗子,他們會從史婷手中接過剪紙接力棒,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如果我不說,很多人不知道這是我學生的作品。”史婷指著學院展示的作品自豪地說,已有高徒讓她很欣慰。
這些作品有敦煌石窟藻井紋樣剪紙衍生出的文創雨傘,也有生肖燈籠,無一例外有匠心、有創新,用史婷的話來說就是“出師了”。

史婷說,剪紙有剪紙和刻紙,作為慶陽剪紙,她一直鼓勵同學們用剪刀剪紙,她的奶奶、媽媽都是一把小巧的剪刀剪出萬物,也剪出了慶陽剪紙的靈性,一把剪刀走天下就應該成為慶陽剪紙的傳統。

課堂上,史婷也會不時給同學們帶來傳統的驚喜。她點燃自制的柴油燈,一股黑煙順著燈芯升起,宣紙浸水貼在模板中,中間夾著剪紙花樣在煙火中熏。一會兒黑漆漆的宣紙取掉中間夾的剪紙,一張剪紙影樣成型,成為傳承剪紙花樣的載體。

史婷說,傳統的影樣,她奶奶和媽媽都熏過,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直到現在都給她創作靈感,現在她在課堂上講述古老的記憶,也希望將最富鄉土的剪紙技藝一直傳承下去。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30)|北獅舞金城 黃河添豪情
- 2025-11-14非遺文化看甘肅(29)|母親河畔“服侍”古梨園的“天把式”
- 2025-11-13隴拍客丨民樂縣洪水小學:綠茵場上足球熱
- 2025-11-13中甘特稿丨“阿旦”所長:把青春釘進車巴溝 把警徽戴進牧民心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