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5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中國科學院與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杭州舉行,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0名代表參會。本屆大會以“塑造人與自然可持續的未來”為主題,展示我國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就,為全球環境治理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經驗做法中提供中國方案。中國在生物圈保護區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并探索出寶貴的經驗做法,這也是本次大會落戶中國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國共有34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總數位居亞洲第一。1993年,中國創建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為更多本土自然保護地提供學習交流平臺,該網絡包含214個成員,涵蓋我國主要生態系統類型,成為全球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協作平臺。從這些數據看,中國展現了卓越的領導力,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物圈保護區國家網絡,其中的許多保護區已成為平衡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全球典范。通過本次大會的交流商討,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科技賦能中注入中國力量。推動生物圈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程,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科技賦能。中國生物圈保護工作一直重視新技術的應用,開發集圖像、聲紋及視頻于一體的動植物物種智能識別技術,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和移動智能終端,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監測體系。智慧監測體系為智慧保護區建設、管控分區、生態修復和廊道規劃等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在本屆大會上,中國展示出了一些亮眼的高科技產品。以仿生機器魚為例,不僅能檢測水質,還有很多其他本領,可以定位掉落在水中的物品,也可以通知救援人員前來,還可以監測外來物種,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中國在生物圈保護中對科技成果的運用,為全球生物圈保護注入了中國力量。
在國際合作展現中國擔當。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的召開,為各國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也集中展現了中國在生物圈保護方面的擔當作為。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通過本屆大會進一步深化科技合作,匯聚全球生態治理智慧,共同謀劃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新未來,展現了中國的責任擔當。中國長期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要計劃和項目,雙方通過合作舉辦國際研討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交流分享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與經驗。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特別是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的主席國,引領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面向未來,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態度,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協同增效,繼續與國際社會攜手并肩,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而努力奮斗。(張若麟)
- 2025-09-28【好評中國】激活廣電視聽行業的澎湃動能
- 2025-09-28【好評中國】拓展規模應用,中國北斗大有可為
- 2025-09-28【好評中國】從數貿會看經濟發展的勃勃生機
- 2025-09-28【好評中國】用實干奏響砥礪奮進的時代強音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