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武都花椒:從貢品名錄到調味榜“C位”,“椒”點已現
夏日的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山風裹挾著獨特的麻香掠過北緯33°的沃土,100萬畝花椒林漫山紅透。這抹紅,自唐代起便載入史冊——《元和志》中“花椒開元階州貢”的記載,印證著它曾是宮廷貢品的榮光;如今,它更以“色紅油重、粒大飽滿”的特質,穩穩站上調味市場的“C位”,“椒”點已然凸顯。

7月中旬,航拍甘肅隴南市武都區三河鎮花椒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李云帆
武都古稱階州,作為我國花椒原產地之一,上百代椒農的選種繁育,讓“武都大紅袍”沉淀出“氣更清、味更重、香更濃、麻上勁”的獨特品質。如今,武都穩固發展花椒100萬畝,山腰的傳統耕作與山頂的標準化示范園相映成趣。打開短視頻平臺,當地大學生暑假回家幫忙摘花椒的場景引人注目,鏡頭里滿樹紅珠與年輕人的身影相映,讓這一古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20日,甘肅花椒交易市場在武都區兩水鎮鳴鑼開市,成為武都花椒產業升級的關鍵“椒”點。“以前收花椒風吹日曬滿村子跑,現在新市場把椒農集中起來,今天就收了兩千多斤,效率翻了好幾倍。”隴南市武都區鑫隆輝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杜利新的感慨,道出了市場的價值。
這個由武都區天澤農林公司打造的綜合交易場所,如產業心臟般泵動活力:質檢中心嚴檢樣品,物流區貨車滿載發往川渝,年萬噸交易量的預期背后,是“交易-倉儲-物流-金融”全鏈條的打通。這種“抱團發展”模式,推動武都花椒從分散種植邁向產業集群。

武都椒農采摘花椒。(資料圖)白雪茹 攝
產業鏈的延伸,讓“椒”點持續放大。深夜的隴南花椒現代產業園,車間機器轟鳴不休。鮮花椒從交易市場運抵后,即刻進入8小時“鎖鮮倒計時”——枝葉分離、鮮榨、過濾、灌裝,每一步都在與時間賽跑。“花椒的芳香油6小時就開始衰減,我們要鎖住最鮮活的麻香。”生產總監閔銳的話,道出了深加工的核心。如今,花椒嫩芽成即食小菜,花椒籽榨成保健油,椒殼化身火鍋底料核心配料,這些產品通過各個渠道走進千萬餐桌。
四川省川聯川菜調料商會秘書長李俊霖認可道:“武都花椒是川調企業的‘優選’,從種植到加工的標準化,讓我們敢把它當成核心原料。”重慶市火鍋產業協會會長陳國華更直言:“火鍋的靈魂在麻辣,花椒就是那味‘定海神針’,讓我們共同推進武都花椒產業高質量發展。”

7月20日,甘肅花椒交易市場在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鳴鑼開市。高展 攝
“今年,武都花椒產量預計超3.45萬噸、綜合產值達44億元。”武都區區長付小龍的話,藏著椒農的幸福。蒲池鄉椒農唐芳娟的四畝花椒年收入3萬元,便是生動注腳。全國最大花椒產地倉的規劃,將從源頭守住品質招牌。隴南市花椒產業協會會長郭萬書勾勒的藍圖更令人期待:“要讓武都成為全國花椒流通‘黃金樞紐’,賣產品更賣標準、服務。”
從唐宋貢品到致富“金果子”,從古籍《齊民要術》中“蜀椒出武都”到短視頻“全國包郵”,武都花椒用千年麻香寫就新答卷。當晨光掠過花椒林,那抹紅不僅是調味臺上的點綴,更是漫山遍野蒸騰的紅火日子——越麻越醇,越辣越香。
- 2025-07-22臨夏有約:半江碧浪半江渾,一闋史詩一闋歌
- 2025-07-22甘南卓尼:藏王宴里品歷史 百歲席間話傳承
- 2025-07-22杜絕“神劇”!廣電總局發布抗戰題材微短劇管理提示
- 2025-07-22大興安嶺最低溫12℃ 大暑時節快來黑龍江享北國清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