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網絡賬號以“XX報”“XX新聞”“XX文旅推薦官”“XX官方直播間”為名假冒仿冒新聞媒體、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虛假宣傳、售賣假貨,擾亂社會秩序。網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依法處置一批假冒仿冒賬號,督促重點平臺加強賬號審核、暢通舉報渠道、深入自查自糾,累計處置違規賬號3008個。
互聯網時代,人人握有麥克風、個個能當“主播”。這本應是信息共享的盛宴,卻淪為部分人渾水摸魚的“名利場”。瀏覽網絡可見:“XX日報民生熱線”兜售三無保健品,“XX文旅局長推薦”直播間叫賣廉價紀念品,“XX市場監管局辟謠號”竟轉發養生謠言賺流量……這些頂著“官方”“權威”頭銜的賬號,看似可信,實則是披著“馬甲”的流量寄生蟲。或售假坑錢,或傳謠惑眾,既破壞了網絡生態的運行規則,污染了網絡空間,更直接損害消費者權益,侵蝕社會信任根基。網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重拳整治此類亂象,再次給那些妄圖渾水摸魚的“李鬼”們敲響了警鐘:網絡絕非法外之地,冒充權威的套路行不通。
假冒仿冒賬號為何屢禁不止?根源在利益驅動下的畸形生態鏈。在“流量即變現”的時代,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對官方機構、新聞媒體的天然信任,通過仿冒名稱、盜用標識等手段快速吸引關注,進而通過帶貨、廣告等方式牟利。更關鍵的是,其違法成本極低。即便賬號被封,換個“馬甲”、跨個平臺又能“重操舊業”。而部分平臺在賬號注冊審核環節存在漏洞,對賬號信息真實性把關不嚴。更有甚者為追逐流量,對假冒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加上技術濫用進一步降低了造假門檻。AI換臉、語音克隆等技術讓偽造“官方”身份的成本斷崖式下降,變相助長了流量經濟的亂象。
扒掉“李鬼”馬甲,守好網絡真陣地,需要構建“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對平臺來說,不能只當“傳聲筒”,要做“守門員”。要切實加強賬號審核管理,完善注冊審核機制,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對賬號名稱、頭像、簡介等信息進行嚴格篩查,從源頭上杜絕假冒仿冒賬號的產生。只有平臺把好關,才能從源頭上斷了“李鬼”的活路。對網民來說,在瀏覽網絡信息時,要學會仔細甄別賬號的真實性,查看賬號是否有官方認證標識、是否來自正規渠道等。對于那些明顯可疑、打著官方旗號卻行為異常的賬號,不要輕易相信和轉發其發布的信息,避免上當受騙。如果發現假冒仿冒賬號,更要及時向平臺或相關部門舉報,讓“李鬼”冒頭就能被識破。
保障網絡空間規范有序,離不開嚴格執法。對監管部門而言,必須堅持“事后打假”與“事前防假”并重,既要持續加大執法力度,重拳整治網絡生態突出問題,對假冒仿冒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切實提高違法成本,絕不能讓違法分子有喘息之機,又要密切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作配合,形成監管合力,建立權威賬號白名單、完善仿冒賬號快速舉報處理機制,實現跨平臺、跨區域的有效治理,織密全鏈條治理網絡。唯有通過制度約束、技術賦能、多方協同,斬斷“仿冒-引流-變現”的利益鏈條,讓“李鬼”無利可圖、無處遁形,才能最終實現網絡空間的真實、誠信與清朗,讓網民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擁有一個安全、本真的網絡環境。(林偉)
- 2025-07-22【地評線】飛天網評:在“鏈”接世界中開創美好未來
- 2025-07-22【地評線】飛天網評:轉作風重實干,鞏固學習教育成果
- 2025-07-22【地評線】飛天網評:讓“四好農村路”串聯群眾新生活
- 2025-07-22【地評線】飛天網評:為國家級經開區注入澎湃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