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從《尚書》中“敬德保民”的治國理念,到《管子》中“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為政之道,中華文明的基因里鐫刻著對“為民”價值的永恒追尋。在新時代的坐標軸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時代的必答題。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群眾需求的升級和治理現代化的要求,唯有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在為民服務的長卷上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答案。
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定力,筑牢信仰之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為民服務的根本在于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坐標”。從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執著,到黃文秀“將生命定格在扶貧路上”的奉獻,無數共產黨人用行動詮釋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仰力量。反觀當下,少數干部在紛繁復雜的利益誘惑中迷失方向,將“公仆”身份異化為“特權”資本,背離了“為官避事平生恥”的初心。筑牢信仰之基,需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鏡,從“半條被子”的魚水情深中感悟初心,從“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力量,讓“人民至上”成為融入靈魂的價值選擇。唯有在思想深處扎牢為民之根,方能在行動中結出惠民之果。
以“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自覺,深耕實踐之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為民服務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的行動。在浙江“千萬工程”的實踐中,廣大干部二十年如一日走村入戶,用“腳底板”丈量民情,以“泥腿子”貼近民心,將“臟亂差”的農村變為“綠富美”的典范。從反面看,政務服務領域仍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等問題,看似“鍵對鍵”便捷高效,實則讓“面對面”的溫度流失。這些都充分說明,服務人民群眾不是空洞的口號,需以“身入”促“心至”,既要走進田間地頭看“實景”,更要坐上百姓炕頭聽“真聲”,既要在醫療教育均衡等“大事”上精準發力,也要在公交線路優化等“小事”上細致入微,讓群眾從“政策受益者”轉變為“治理參與者”。
以“領異標新二月花”的智慧,創新服務之策。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為民服務既要傳承“衙齋臥聽蕭蕭竹”的情懷,更需激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創造。上海“一網通辦”平臺通過數據共享,將300多項服務事項整合為“一件事一次辦”;深圳推出“民生微實事”項目,通過“群眾點菜、政府買單”模式,讓社區服務更接“地氣”。這些創新實踐印證了“茍利于民,不必法古”的變革智慧。但創新絕非“為改而改”,需警惕“成擺設”“變累贅”等亂象。真正的創新應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既善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服務效能,又保留“適老化”窗口等傳統渠道的溫度,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效率與溫情的平衡。(石小羊)
- 2025-03-17黨員教育培訓需提升“深度”“精度”“效度”
- 2025-03-17寫好新時代的“民情日記”
- 2025-03-17打好黨員教育“組合拳”
- 2025-03-17以人民為中心 讓社會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