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評線】飛天網評:基層治理再優化,輕裝上陣謀振興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末梢神經,也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為基層減負”為重要抓手,不僅是對形式主義的宣戰書,更是對治理效能的再提升。這場刀刃向內的改革,需以“簡”為舟楫,載“實”而行,方能在鄉村振興的航程中劈波斬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減負并非簡單的“削枝剪葉”,而是要讓基層干部從“臺賬迷宮”中抽身,真正沉入泥土、扎根鄉野。漢代“文翁治蜀”時,曾廢除繁雜的文書程序,選拔賢能“勸學興教”,僅用十年便使巴蜀大治。反觀當下,“痕跡管理”異化為“痕跡主義”,某地曾統計基層干部年均填寫表格超200種,手機安裝政務APP達17個。這種“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恰似南朝宗炳所言“澄懷觀道”,卻讓實干者成了“無事忙”。唯有以“刪繁就簡”破除冗余流程,才能讓“腳上有泥、心中有策”的實干精神回歸基層主戰場。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減負的深層邏輯,在于重構權責關系的“金字塔”。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曾推行“一州一縣之事,知州專決”,賦予地方靈活施政空間。而今部分地方“權責下放”卻淪為“甩手掌柜”,考核評比如“雁過拔毛”,導致基層陷入“接不住、干不了、背黑鍋”的困境。江蘇某鎮曾因環保督察壓力,被迫簽訂“軍令狀”保證零污染,結果因暴雨引發次生災害被追責。這警示我們:減負須以“放權賦能”為前提,既要打破“層層加碼”的行政慣性,也要建立“權責匹配”的保障機制,讓基層既有“甩開膀子”的底氣,亦存“如履薄冰”的敬畏。
減負的價值,在于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民生溫度。唐代名臣魏征曾諫言“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道出執政者與百姓的共生關系。如今一些地方雖取消了“奇葩證明”,卻衍生出“線上辦證需人臉識別三次”的數字鴻溝;雖叫停了“迎檢表演”,卻催生“雇人扮村民拍笑臉照”的虛假繁榮。這種“變形走樣”的減負,恰似東坡筆下“高處不勝寒”,看似形式上減了負,實則讓群眾在“冰火兩重天”中寒了心。真正的減負,應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般,把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治理標尺,讓“減下來的時間”成為解民憂、辦實事的“加速器”。
基層減負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以制度創新激發治理活力。明代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等合并征收,簡化了七百余種稅目,開創了古代稅制改革的先河。今天的減負同樣需要“刮骨療毒”的勇氣:浙江某市建立“基層負擔監測指數”,將“蓋章次數”“會議時長”等量化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廣東試點“揭榜掛帥”機制,讓專業團隊承接部分審批職能。這些探索印證了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箴言——唯有構建“自上而下”的減負機制與“自下而上”的監督網絡相結合,才能形成“減負—增效—發展”的良性循環,讓基層治理真正實現從“負重前行”到“輕裝躍進”的跨越。
基層減負既是攻堅戰,亦是持久戰。它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檢驗著初心使命的成色。當減去的不再是“文山會海”,而是“思想桎梏”;當節省下來的不只是“填表時間”,而是“為民心力”,鄉村振興的春天必將在實干擔當中悄然到來。正如古人所云:“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唯有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破除形式主義,以守土盡責的擔當厚植為民情懷,方能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在廣袤田野上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答卷。(韓欣)
- 2025-02-28對待“數智員工”不能葉公好龍
- 2025-02-28鐵路貨運:為春耕生產按下“加速鍵”
- 2025-02-25【甘快說】精研“一號文件”,激活鄉村人才振興“新引擎”
- 2025-02-25【地評線】飛天網評:從錯峰游看中國消費新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