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方繼孝這部《北京紅色文化的文學探尋》令人耳目一新,敘述了20世紀一批作家在北京的生活和創作片段,計有郭沫若、茅盾、周揚、李六如、歐陽予倩、蕭三、田漢、丁玲、邵荃麟、姚雪垠、楊朔、田間、郭小川、朱子奇、馬烽、賀敬之和柯巖、徐光耀共18位名家。這些作家都是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坐標式人物,他們都曾來到北京,或長期或短暫居住。96歲的徐光耀先生為此書作序說:“他們生活和奮斗在北京,創作出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為新中國的文藝繁榮做出過很大貢獻。”
這些作家的代表作我皆曾拜讀過,像郭老的所有詩集、歷史劇、文史類集子等,姚雪垠的多卷《李自成》,茅盾、李六如、楊朔、郭小川、徐光耀的小說詩文等,皆曾披閱。由此可見這些作家的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深遠影響。
歷史人物是中國自古以來頗為重要的敘述題材,有著綿延不絕的優秀傳統,傳世名篇不絕如縷。
有“中國史學之父”盛譽的司馬遷,其記敘人物的七十“列傳”,不僅在《史記》中極為突出,其文學性尤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魯迅先生贊其“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關于人物的筆記掌故,自司馬遷之后,更是蔚為大觀,僅舉清末民初時為例,寫人物著稱者如徐凌霄徐一士兄弟、陶菊隱、鄭逸梅、齊如山等,再往下如徐鑄成、鄧云鄉、張中行等,皆堪稱大家,文筆皆屬上乘,引人入勝。
方繼孝這部書,所爬梳的是新時代的人物,正如他的書名所示,是“紅色文化的文學探尋”,固然不乏傳統懷舊的遺韻,但完全是一個新的起點,展示的是新的內涵。“北京是新中國文學的搖籃”,這些作家中不少已有傳記問世,但方繼孝的書之所以另辟蹊徑,在于他的截面構思,用他所珍藏的作家們的手稿、書信、手寫簡歷、文件等,連綴成一頁頁紅色基因的燭光,使讀者感受到這些作家們不渝的信仰、真誠的內心、奉獻的情懷、堅貞的操守。這些資料內涵豐富,有的是前所未見的史料,有的是不泯的歷史,也堪稱是珍貴的文獻,足以作為新文學史料的彌補,對了解作家們的文學創作、日常工作、生活交往有極大參考和研究價值。
該書有一頁《作家探尋地》欄目,詳列了作家們在北京故居的地址和門牌號,有的作家故居或舊居成為紀念館,如郭沫若、茅盾等,一目了然,按圖持卷而去,也是一件有教育意義和人文意義的樂事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說知人論世,其實完全做到不易。這部書,讀之獲益良多,但亦有讀過略感不足之處。
不知是否限于篇幅,王蒙、李國文、劉紹棠等未收入,不免有些許遺憾。當然,名人傳記即便二三十萬字也難免掛一漏萬,些須篇幅內簡而扼要,突出重點,確非易事。也許作者還會出增訂版或續書吧,我們當翹首以待!
(《北京紅色文化的文學探尋》,方繼孝著,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出版)
- 2024-04-02論王符“賢”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倫理價值
- 2024-03-13呂妍代表:打造海南黎苗文化保護傳承展示體驗區
- 2024-03-13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 提升便利性
- 2024-03-13于麗婕代表:回歸育人軌道 提升研學旅行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