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3省區市黨報推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主題聯動報道
弘揚長征精神 賡續紅色血脈

會寧紅軍會師紀念塔。

位于于都縣的長征渡口(江西)。

“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 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湖南)。

位于桂林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廣西)。

遵義會議會址(貴州)。

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寧夏)。

位于寶興縣的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雕塑(四川)。

重慶綦江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重慶)。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陜西)。
編者按
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是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紅二、紅六軍團)、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的線路,涉及貴州、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市。當前,沿線各省區市不斷抓規劃、抓立法、抓項目,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正在成為弘揚長征精神和展現長征歷史的重要空間載體。
2024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國兩會期間,甘肅日報聯合貴州日報、福建日報、江西日報、河南日報、湖北日報、湖南日報、廣西日報、重慶日報、四川日報、陜西日報、青海日報、寧夏日報,組織記者實地走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生動反映各地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載體,呈現長征文化、弘揚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的有力行動和建設成效。
甘肅 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蘇家英 何佳睿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部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書寫的壯麗史詩。
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目前,長征沿線存留了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它們見證長征歷史、展現長征文化、承載長征精神。通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長征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對于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甘肅,是紅軍長征經過的重要省份之一,是黨中央作出以陜甘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大本營的戰略決策地,是紅軍長征過程中重要戰斗的發生地,是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地,是各路紅軍長征部隊到達最全、活動時間較長、行經地域較廣的省份。波瀾壯闊的長征歷史,在甘肅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遺存,全省現有紅軍長征舊址136處。
2019年10月,甘肅省委宣傳部組織有關專家團隊,經過深入調研、反復論證、多輪修改,歷時一年多,編制完成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劃》。《規劃》于2021年12月印發。
立足全省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甘肅構建了“一線、兩區、多節點”的總體空間布局,打造4類主體功能區,實施6大重點工程,逐步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成為隴原大地上弘揚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保護帶、展示帶、富民帶,成為新時代構建國家形象、彰顯文化自信、展示中華文明的亮麗名片。
按照總體空間布局及4類主體功能區、6大重點工程建設要求,甘肅每年制定年度重點任務,明確責任單位,逐項推動落實。如今,甘肅已形成以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為支撐,分層次多元化的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體系,開展了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教育培訓等工作。
建有會寧紅軍會師核心展示園、南梁革命根據地核心展示園等5個國家級核心展示園,兩當紅色革命核心展示園、涇川四坡村(紅軍村)核心展示園等4個省級核心展示園。
選取資源較為密集、交通條件便利、歷史價值較高的區段劃定了3條集中展示帶:迭部通渭集中展示帶、合水華池集中展示帶、岷縣會寧西吉集中展示帶。
茨日那毛澤東舊居、徽成兩康戰役紀念館、康樂縣景古紅色政權紀念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舊址、紅軍強渡黃河紀念碑等16處特色展示點更是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增光添彩。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啟動以來,甘肅共謀劃實施了包括本體保護、展示利用、研究發掘、基礎設施等在內的60余個項目,投資金額近5億元。出臺了《甘肅省長城、長征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及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每年安排經費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項目予以支持,近三年累計支持省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項目25個。
為不斷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向縱深發展,近幾年甘肅廣開門路聚才、不拘一格用才,巧思善用“部校共建”模式,在西北師范大學設立了甘肅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研究中心,舉辦、開展了一系列學術論壇、文化活動、研究項目,成果喜人、成效顯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是一部百折不撓、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立足當下、放眼未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的建設,讓長征精神的光芒愈發閃亮,將以一串串生動鮮明的文化符號賦予新時代長征不同尋常的力量,厚積一代又一代人闊步新的長征的底氣。
貴州 深耕紅色文化 講好長征故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相康
早春,黔中大地春意盎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遵義會議紀念館、標志性工程貴陽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紅飄帶”、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紀念館的觀眾絡繹不絕。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指出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2019年,貴州被賦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重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將建設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作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黨建工程推進,組建了涵蓋40多個部門的6個工作專班,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建設區規劃突出“偉大轉折之地”特色,明確了以遵義為核心,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線,紅二、紅六軍團長征途經的銅仁、畢節為兩翼,以及涵蓋其他代表性節點的“一核一線兩翼多點”規劃體系,建設范圍涉及9個市(州)66個縣(市、區),規劃建設14個展示園、10條展示帶、系列展示點,重點推進“1+3+8”標志性項目建設。
在保護傳承層面,貴州大力推進文物保護、價值挖掘,不斷夯實保護傳承基礎;在重點項目建設上,“1+3+8”標志性項目體系四梁八柱基本成型,特別是遵義《偉大轉折》演藝綜合體項目與貴陽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紅飄帶”的閃耀登場,共同形成貴州長征文化“雙子星”新地標,受到年輕人矚目。
自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以來,貴州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全力推進文旅融合,讓紅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煥發時代光彩。僅2023年,遵義會議紀念館接待觀眾達到450多萬人次。
眼下,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紅色文化符號,正通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為貴州大地上的耀眼明珠,奮力書寫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壯麗篇章。
湖北 傳承紅色基因 凝聚奮進力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宏斌 通訊員 吳滕鈺 付書杰
3月初,春寒料峭,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英山園區卻是一派火熱景象。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生走進園區,開展“重走長征路 共筑中國夢”主題研學活動。該園區自去年11月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觀眾2萬余人次。
湖北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誕生地,在紅軍長征的四支隊伍中,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都誕生于湖北。2019年12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工作啟動。全省上下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把湖北段建設好、利用好,用長征精神激勵干部群眾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
湖北加強統籌領導,推動形成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一盤棋”工作格局。精心抓好湖北段規劃編制,納入“十四五”規劃。
全省上下圍繞“一核(鄂豫陜核心保護展示區)三區(黃岡文旅融合區、十堰文旅融合區、恩施文旅融合區)五園(英山陶家河長征展示園、隨縣太白頂會議展示園、鄖西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展示園、宣恩兩河口蘇維埃政府舊址展示園、咸豐紅二、六軍團忠堡戰斗展示園)”規劃布局,重點建設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四類主體功能分區,逐步形成了層次清晰、重點突出的湖北段建設保護格局。
湖北列出時間表和施工圖,一個一個項目抓,一個一個節點推,以長征精神高質量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建設。到目前,英山園區建成開園,其他項目正加快推進。在推進的同時,湖北各地保護好利用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福建 守好長征路 邁步新征程
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 馬丹鳳
長汀、寧化是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出發地,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前東線的最后主戰場。
2021年8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印發《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福建的長汀縣、寧化縣名列其中。
為了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福建成立了由省領導擔任組長的福建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工作領導小組,省市聯合、部門協同、合力推進;編制出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建設保護規劃》。《規劃》以“長征出發 撤離蘇區”為主題定位開展建設,形成了以中央紅軍長征路線為主軸,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為主體建設區,長征事件關聯區域為延伸拓展區的“一軸兩區”格局。
截至目前,70個重點項目開工69個,其中15個項目已建設完成,54個在建,1個已開展前期工作,以長征線路串聯起核心展示園、特色展示點、集中展示帶,“三園六帶多點”的空間布局已得到呈現。并創新推介方式,策劃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主的特色旅游線路,不斷打響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旅品牌。
近年來,福建省積極開辟教學點,辦好培訓班,組織游客參觀革命舊址、聆聽長征故事、感悟長征精神。打造泰寧紅色文化影視基地,組織拍攝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影視精品;展演《松毛嶺之戀》《風景紅旗如畫》等情景劇;舉辦全省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烈士親友講烈士故事”活動;組織紅色故事宣講團傳揚長征精神,讓長征故事深入人心,滋養心靈。
江西 用好紅色資源 擦亮紅色名片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秋蘭
作為長征之源,江西全力推進長征文化公園建設,全省19個縣(區)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重點建設區,38個縣(區、市)納入拓展建設區;推出了一批紅色旅游線路產品、紅色旅游數字化項目、紅色文藝精品等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
贛州全域打造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23年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境內已完工項目20個,基本完工項目2個,完工率95.6%。
一批重點展示園和以長征步道為串聯的展示帶等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展示體系已基本建成。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改擴建項目已由中宣部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調研。在17個省級項目中,信豐縣贛南游擊詞主題園、寧都縣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石城阻擊戰重點展示園、崇義縣上堡整訓紀念園、于都長征學院、瑞金干部學院贛縣區中央蘇區貿易局遺址遺跡、會昌紅九軍團長征出發舊址群、“長征路·興國魂”文化園、長征歷史步道貫通工程等項目已完工,具備開放條件。
深化長征記憶,傳播長征文化。憑借贛南采茶戲《一個人的長征》、大型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等紅色文藝精品,紅色故事廣泛傳播。2023年,贛州全市接受紅色教育培訓學員逾181萬人次,增長80%。
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用好黨史“活材料”,發展紅色旅游推動鄉村振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效果顯著,江西這張紅色名片越擦越亮。
湖南 讓“半條被子”故事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晗
湖南是紅軍長征經過的重要省份之一。三路紅軍長征經過湖南境內,浴血奮戰書寫了壯麗篇章,通道轉兵實現偉大轉折的開端,涌現了“半條被子”“斷腸明志”等感人故事。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第一站就到了“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
近年來,當地干部群眾充分利用“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等,傳承紅色基因,壯大集體經濟,生動演繹著“半條被子”故事的新時代內涵。2023年,沙洲紅色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超148萬人次;沙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106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3萬元。
2022年2月,湖南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建設保護規劃》。《規劃》將中央紅軍長征,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紅六軍團先遣西征經過的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張家界市桑植縣等9個市(州)、48個縣(市、區),以及與紅軍長征關系密切的新寧縣等4個縣(市)納入建設范圍,共計52個縣(市、區)。
《規劃》確定了“兩線七園六帶多點”的規劃布局。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的多個項目正在推進中。
河南 凸顯“北山先鋒” 續寫絢麗篇章
河南日報記者 刁良梓
河南省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區段之一。1934年,紅二十五軍從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率先到達陜北,勝利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擔當“先遣隊”的歷史使命,對紅一、紅四方面軍到達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紅二十五軍鏖戰獨樹鎮(方城縣)與四渡赤水、血戰湘江、飛奪瀘定橋等并稱為紅軍長征史中的八大著名戰斗。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深入大別山老區,瞻仰革命舊址,緬懷革命先烈,看望紅軍后代、烈士家屬代表,強調“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河南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建設,規劃范圍主要涉及信陽、南陽、三門峽等6個省轄市的16個縣(市、區),以弘揚長征精神、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核心,以紅二十五軍在河南的長征遺址遺跡為主干,突出紅二十五軍“北山先鋒”的鮮明特色,設計“一線”“三片”“五點”總布局,奮力打造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傳承區、踐行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示范區,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下一步,河南將在保護傳承、研究挖掘、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破圈,開創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廣西 弘揚長征文化 續寫時代榮光
廣西日報記者 李家健 通訊員 黃劍蓉
3月2日,位于廣西桂林全州縣的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游客絡繹不絕。游客們通過觀實物、聽講解,觀看“血戰湘江突重圍”3D電影歷史紀錄片等形式,系統了解這段歷史。“周末帶孩子來參觀紀念館,希望我們的下一代銘記歷史,勇敢面對困難。”來自廣東省肇慶市的游客張如芳說。
“全州縣依托紀念園、三大渡口等紀念設施,為全國各地黨員干部群眾提供黨性教育、紅色研學、現場教學平臺,讓紅色資源變成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該紀念館館長周運良告訴記者,自2019年開園以來,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累計接待游客860萬余人次,2023年還成功打造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據悉,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中,大坪渡口是中央紅軍最先突破湘江的渡口。如今,大坪渡口和鳳凰嘴渡口、屏山渡口作為三大渡口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西段位于全州縣的項目。目前,該縣承建的相關項目已基本完工。
此外,全州縣創新思路,多元化、多角度提升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將紅色文化融入旅游、產業、教育等領域。目前該縣正致力于構建“一心·兩帶·三區”的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格局,整合紅色資源,策劃包裝“紅色旅游+鄉村振興+文化+生態+工業”紅色旅游項目共26個,讓長征精神得以更生動詮釋,也激活了鄉村旅游、生態休閑等新業態。
陜西 銘記崢嶸歲月 激發不竭動力
陜西日報記者 王姿頤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行程二萬五千余里,勝利到達陜北蘇區的北大門——吳起鎮。在這里,毛澤東親自部署并指揮了著名的吳起鎮“切尾巴”戰役,并取得了偉大勝利,宣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吳起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吳起這片光榮的黃土地承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見證著黨領導人民進行可歌可泣的艱苦斗爭,孕育著偉大的長征精神,為我們堅守初心、砥礪奮進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吳起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總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復原和濃縮了長征重要歷史關頭的地點和人物,是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縮影。紀念園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展示、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是黨性教育、廉政教育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以保護長征戰場遺址地、回顧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為主要內容,是一個集教育、旅游、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紅色教育主題公園。主要包括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五大廣場、彭大將軍橫刀立馬景觀處、吳起鎮“切尾巴”戰役前沿指揮所等。
青海 長征精神閃耀雪域高原
青海日報記者 郭靚
班瑪,藏語意為“蓮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是紅軍長征唯一途經青海的地方。
1936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組成的左縱隊3萬余名紅軍戰士,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進入班瑪縣,在這里行軍、休整、籌糧、宣傳全國抗日統一戰線20余天,為當地留下了獨有的紅色印跡和豐富的紅色資源,是青海歷史長卷中彌足珍貴的一頁。
近年來,青海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青海段)建設,在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用好黨史“活教材”、發展紅色文旅產業等方面多方發力。依托班瑪縣紅軍溝這一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和青藏高原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豐富業態,探索出紅色文化與生態保護、教育培訓、鄉村旅游、產業振興融合發展之路,精心打造“紅色班瑪”品牌。
圍繞紅軍長征途經班瑪的歷史,青海拓展紅色文化教育新路徑,打造集理論講堂、視頻觀看、舞劇演出、實地體驗、拓展訓練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創新推出“十個一”特色培訓課程體系,依托“高原先鋒師資庫”儲備建立紅色文化講師團,不斷提升紅色教育品質,講好長征故事,弘揚長征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雪域高原綿延相傳、永放光芒。
重慶 打造紅色旅游高地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韓毅
1932年至1935年,紅軍三大主力先后進入重慶境內的東南部、城口、綦江等地,完成了各自承擔的重要戰略任務,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成為紅軍長征史和重慶革命斗爭史上的輝煌篇章。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以來,重慶制定出臺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實施方案》《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保護規劃》,提出以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紅四方面軍長征線路,著力打造綦江主體建設區、酉陽主體建設區、城口市級拓展延伸區及黔江、石柱、秀山、彭水4個拓展區為主體的“3+4”公園建設體系。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按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進行規劃布局,實施了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5大工程。
目前,綦江完成石壕紅軍烈士墓及紀念碑、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橋等長征文物保護展示,長征主題研學中心、紅軍街、王良同志紀念館建成開放;酉陽完成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及南腰界紅三軍舊址文物保護,完成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南腰界紅三軍革命舊址片區整體展示方案設計;城口完成紅三十三軍舊址文物保護展示、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提升。
重慶將全力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精心打造彰顯國際范、中國味、巴渝韻的紅色旅游高地,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四川 文化紅帶動產業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啟龍 瀘州觀察 龍欣雨 魏杰
自2019年啟動以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已近5年時間。四川進展如何?記者走進瀘州現場探訪。
“中央紅軍長征入川第一縣,這是古藺紅色文化的重要IP,也是我們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古藺部分)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羅云介紹,為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古藺堅持普查全覆蓋,持續開展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遺址遺跡發掘,加強對革命文物的征集收集,調查、認定、登記革命文物500余件、遺址遺跡300余處,建立起紅色資源名錄庫、檔案庫、資料庫和文物地圖“三庫一圖”。
堅持修復全要素,原材料、原工藝、原風貌、原居民“四不變”。古藺縣完成了太平機要館等文物本體修繕38處,提升打造白沙會議舊址等核心展示點42個,讓長征文物“活”起來,把長征故事“講”出來。
在紅色精品打造上,瀘州市級層面及古藺縣等地近年來還創作了川劇《赤水河上的密電碼》《赤水河畔》、話劇《四渡赤水情》實景劇《四渡赤水在太平》、情景劇《中央紅軍長征中的開心年》等一批精品劇目。
讓紅色旅游“火”起來。在加強對紅色文化保護和挖掘的同時,瀘州還推動紅色資源與文化旅游融合,規劃百個紅軍長征村,建成納黔、宜敘等高速,新改建旅游公路15條,讓紅色旅游資源串珠成鏈、聯動成片,構建古藺、敘永“快進慢游”的交通網絡。
文化紅帶動了產業紅,2023年,古藺縣接待游客47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2.4億元。
寧夏 塑造全方位紅色文旅體驗
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 見習記者 李昊斌
2月28日,六盤山區一片銀裝素裹。登上寧夏西吉縣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步道,山川樹木被皚皚白雪覆蓋,滿目皆是風景。
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坐落西吉縣葫蘆河畔,由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會師廣場、將軍翰墨碑林、三軍會師紀念館和革命舊址公園五部分組成,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016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首站到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冒雨向紀念碑敬獻花籃,并發出“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偉大號召。
2021年8月13日,寧夏西吉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建設項目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同時被確定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5個重點項目之一。2023年,西吉縣將該項目列為重點建設項目之一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的60%以上,計劃今年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通過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和旅游、影視、文創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由視覺到聽覺的全方位紅色文化體驗殿堂,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促進鄉村振興,推動紅色旅游發展。”西吉縣文化旅游廣電局項目辦主任馬會田說。
- 2024-03-07賀穎春委員:加快創建祁連山國家公園入口社區
- 2024-03-07蘭州美術館開啟美育教育新課堂
- 2024-03-07甘肅文旅專場推介會在香港舉行 蘭州往返香港航班計劃于4月中旬正式開航
- 2024-03-06《敦煌的故事》開辟寓言新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