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臺灣“軟合作”成趨勢 鄉村文旅融合發展
“四川和臺灣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要重視大投資、大項目類的‘硬合作’,也要注重理念、技術類的‘軟合作’。”10月中旬,在四川多地調研兩岸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情況期間,四川省臺辦主任羅治平表示,近年來隨著川臺經濟交流和產業布局的成熟完善,“軟合作”正成為一大趨勢。
長期以來,四川是臺灣在大陸西部投資合作的重點區域。今年上半年,即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四川仍新增臺資企業78家,目前四川累計登記注冊臺資企業2378家,項目投資總額208.53億美元,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臺資企業達245家。近年來川臺鄉村文旅產業的“軟合作”體現得尤為明顯。
剛剛過去的周末里,在四川省邛崍市天臺山山區,一家名為“天府紅谷·耕讀桃源”的民宿爆滿,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民宿負責人周國華說:“如果沒有臺灣團隊和臺灣技術的加持,我們可能還要摸索好幾年。”
自2015年起,四川省臺辦、省文化和旅游廳連續舉辦了4屆“鄉村旅游帶頭人赴臺交流學習”活動,先后組織了1200余名四川省內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赴臺學習。周國華正是其中之一。
“當時,我們從臺北一直走到臺南,走了七八個城市,學到了很多。”周國華說,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臺灣鄉村文旅業的四大特質:文創智慧、人性化設計、在地資源的深度挖掘和開發、人性化服務。
回到四川后,周國華將臺灣鄉村文旅理念和技術利用起來,引進生態化污水處理系統和有機農業,并直接引進了臺灣設計團隊。
周國華說,目前該項目已成為兩岸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樣板,平均每個月要接待2至3個兩岸設計團隊參觀考察。
位于成都市大邑縣的幸福公社,是集生態康養、休閑娛樂、農業文創、國學文化為一體的創意社區,同樣體現了濃厚的臺灣特色。
幸福公社藝術總監黃治斌表示,該項目原本定位是養老地產。直到去了臺灣,他才看到新的可能,決定開發文創地產和農業品牌創客。“在這個產業上,臺灣比大陸早走了20年,通過交流,我們可以避免很多彎路。”
臺灣大葉大學教授黃柏鈴長期“扎根”幸福公社,此前曾帶領幾十位臺灣設計系大學生來此進行民宿設計。在他看來,在大陸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設計、社區微更新等領域都是“藍海”。
“資金的合作是合作,技術、理念的合作也是合作,而且是深層次的合作。”談及川臺未來的交流合作,羅治平表示,臺灣在鄉村建設及品牌打造的理念、模式、經驗方面具備優勢,而四川正大力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相信四川與臺灣在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方面會有更多成果。
相關新聞
- 2020-10-21周恩來紀念館成為長三角紅色旅游示范基地
- 2020-10-21首批持泰國旅游特別簽證中國游客抵達泰國
- 2020-10-21金城尋秋,斑斕私語
- 2020-10-21秦腔現代劇《村上春秋》在蘭演出講述脫貧攻堅動人故事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