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麗隴南,風景這邊獨好
——隴南市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綜述

隨著天氣變暖和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兩當縣依次開放的各類花卉,吸引了大量外地自駕游客。圖為游客在站兒巷鎮白家咀新村游玩賞花。通訊員 馬衛東 攝
記者 馬海濤
四月芳菲,春光正好。時下的康縣花橋村,藍天白云之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過,村道兩旁綠樹成蔭,路邊的花壇里,鮮花競相開放……儼然一幅恬淡愜意的山水田園畫卷。
幾年前,在南方工作的花橋村村民楊明霞,放棄穩定的工作,回到老家開辦了農家樂;幾年后,花橋村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勝地,一年四季游客不斷,楊明霞開辦的農家樂和農家客棧生意也越來越好。
花橋村只是隴南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隴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落實“433”重點工作,依托優良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積極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美麗鄉村,推動全市鄉村旅游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聚集、由單一到豐富的跨越式發展。
村美,業興,民富……如今,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正在隴南大地徐徐展開,鄉村旅游也已成為隴南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金鑰匙”。
從“破敗鄉村”到“旅游景區”的嬗變
隴南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處,境內豐富的生物資源,多樣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人文歷史,使隴南具備了發展旅游業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隴南依托自然生態、文化資源優勢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按照“一縣一品牌、一鎮一特色、一村一風韻”的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拆違治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水、
電、路、網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坑洼不平的爛泥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破敗的老舊房屋經過修繕成了古樸的民宿,就連碎磚爛瓦、枯樹斷枝,都被改造成了獨具匠心的鄉村景觀。
“以前的稻坪村,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出門兩腳泥,就是一個藏在深山中的‘窮窩窩、爛溝溝’。如果不是美麗鄉村建設,我們村根本不會有現在的發展。”徽縣嘉陵鎮稻坪村村民尹彩鳳感嘆道。
如今的稻坪村,古樸的房舍錯落有致,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織。茂林修竹、小橋流水、亭臺樓閣,以及不時從屋后升起的縷縷炊煙,將整個村莊裝扮得像一個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園。
不僅是稻坪村,朱家溝村、田河村、三泉村……如今,眾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已如雨后春筍般,在隴南大地蓬勃生長。
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國家級鄉村旅游模范村2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9個,省級旅游扶貧試點村12個,市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105個。農家樂、農家客棧達到2437戶,床位9010張,其中星級農家樂66戶,星級農家客棧17戶。
優美的鄉村風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從“走馬觀花”到“聞香下馬”的轉變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隴南鄉村旅游已形成景色、美食、文化等多元融合的發展模式。
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康縣花橋村,“美麗花橋新農莊農家樂”老板楊永強說,自幾年前辦起農家樂以來,一年四季沒有淡季。游客們在這里一住就是好幾天,體驗田園生活,盡享鄉野樂趣。
“之前聽說隴南鄉村旅游做得非常好,尤其是這里的民俗體驗、文旅項目更是讓我向往。這次來隴南旅游,我一定要多住幾日,好好感受這里的魅力。”蘭州的自駕游愛好者趙哲鑫高興地說。
久負盛名的隴南鄉村旅游,新業態層出不窮,讓游客從“走馬觀花”到“聞香下馬”,完成了從最初觀光、休閑的一日游、過路游,到如今深度體驗和慕名游的躍升。
這正是隴南鄉村旅游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跨越發展的一個縮影。
隴南鄉村旅游文化資源豐富、分布廣泛。近年來,全市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鄉村旅游“一盤棋”規劃、“一體化”推進,讓各種特色優勢相輔相成、競相迸發,創新出了一條品質優先、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新路徑。
同時,不斷促進鄉村旅游與特色產業、歷史文化等深度融合,培育打造觀光、休閑、體驗、康養、度假等多種業態旅游產品,推動產業鏈條延伸,實現鄉村旅游業態聚合,效益倍增。
文縣鐵樓鄉草河壩村把鄉村旅游與原生態民俗表演《池哥晝》相融合;西和縣姜窯村、謝莊村把鄉村旅游與“乞巧女兒節”民俗節日相融合,不斷創新鄉村旅游文化游、探秘游、體驗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節目,留住了鄉愁、引來了游客。
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數1142.04萬人,收入2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97%,24.69%。各具特色、亮點紛呈的鄉村旅游品牌,已成為“隴南風景獨好”招牌。
從“美麗貧困”到“綠色經濟”的跨越
徽縣大河店鎮三泉村,坐落于青泥嶺下,四周群山環抱。由于山險路陡,交通閉塞,產業發展單一,這里一度是全市出了名的貧困村。2013年被列為貧困村時,貧困發生率達到39.8%。
一直以來,該如何摘掉“窮帽子”,是擺在當地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為了徹底改善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幫助群眾增收致富,近年來,三泉村依托靠近青泥嶺景區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狠抓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如今的三泉村已成了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
為進一步挖掘鄉村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潛能,三泉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通過“鄉村旅游+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打造“山水田園、花映三泉”田園綜合體,創建了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新型現代田園綜合體。
“現在,附近有很多群眾都在我們園區務工,日工資80至100元不等,按月發放。務工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村民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了,生活比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園綜合體負責人郭向奎告訴記者。
位于嘉陵江畔徽縣田河村,因其有著中國最大的古銀杏樹群落而蜚聲全國。
“我們村僅靠著這153棵古銀杏樹,每年就有可觀的收入。尤其到了周末和節假日,每天都要接待十幾桌客人。一年到頭,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田河村“古樹山莊”農家樂老板楊世強告訴記者。如今,他們還會經常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發布當地的美景美食,吸引了一大批旅游愛好者慕名前來,有效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證明,將鄉村旅游和脫貧攻堅有機融合,堅定不移走“鄉村旅游+扶貧”這條綠色發展道路,不僅讓隴南更多的貧困群眾享受到了鄉村旅游跨越發展的紅利,更為全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不竭動力。
相關新聞
- 2020-04-27第37屆蘭州桃花旅游節攬金5.85億元
- 2020-04-27七彩丹霞景區誠邀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游
- 2020-04-27南郭寺大景區開通專線公交車,定價5元
- 2020-04-27麥積山大景區首次推出198元和298元旅游套票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