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河西走廊地區采玉史可追溯至3700年前
中國甘肅網4月7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道(記者 華靜)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悉,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在入選的20個考古項目中,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名列其中。
據悉,2019年度重要考古發現眾多,競爭激烈,專家們對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意義取得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票第一的項目獲得200票,位列前10的項目得票數均在135票以上,選票結果非常集中。從遺址類型來看,除了居址、墓葬和城址居多,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手工業遺址有3處——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河南安陽辛店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和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這幾項發現在古代手工業技術、資源控制和遠程交流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探討引發旱峽玉礦遺址發掘
眾所周知,玉文化是東方文明、特別是華夏文明區別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玉料來源研究是玉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考古工作的廣泛開展及大量透閃石玉器的發現和出土,學者們開始探討內地透閃石玉料的來源問題,并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西北地區,提出了“玉石之路”“昆山玉路”“和田玉路”之說。但和田玉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進入內地,學界尚無定論。玉料的來源及貿易研究,對揭示早期社會先民的活動范圍、社會組織形態及相互關系、生產力發展水平、稀有資源的利用與社會復雜化進程等都有重要價值,但學術界對此研究仍很薄弱。
為此,200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甘肅肅北地區進行了早期玉石之路調查,并在馬鬃山發現了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2008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科技大學在開展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遺址調查時對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進行了復查,之后刊發了調查簡報,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鑒于該遺址在開展早期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價值,自2011年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開展了國家文物局“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發掘”“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群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在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發掘的同時,先后于2014和2015年分別發現了甘肅馬鬃山寒窯子草場玉礦和敦煌旱峽玉礦。
河西走廊地區采玉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位于敦煌市東三危山后山的東南部,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共發現地面遺跡145處,其中礦坑114處、礦溝8條、崗哨12處、房址8座、選料區3處。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也是旱峽玉礦遺址項目負責人陳國科告訴記者,“這次調查確認玉礦礦脈三條,基本順山體走向呈東西向分布。各類遺跡沿礦脈走向分布于山體南北兩側。礦坑均為露天開采,多為古代遺存,部分為現代開采,少量現代礦坑、礦溝系在古礦坑基礎上開采形成。地表遺物有玉料、石器和陶片、鐵器碎塊等。陶片采集標本主要有器口、耳、腹、底、蓋,以夾砂灰陶和紅褐陶為主,素面居多,部分飾戳印紋、斜繩紋、刻劃紋,均為手制。”陳國科透露,3處玉礦遺址是目前國內可以確定的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采礦遺址,同時還都是通過發現古玉礦遺址而發現玉礦成礦的重要案例(玉礦在現有的區域地質志資料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據介紹,旱峽玉礦遺址主體為騸馬文化遺存,與騸馬文化兔葫蘆類型較為一致,依據兔葫蘆類型已有測年推測,其主體年代為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500之間,而從地表采集和部分房址內出土的籃紋陶片及雙耳罐殘片推測,該遺址的上限可到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時期,年代推定在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由此可以推斷,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從齊家、四壩文化時期,到騸馬文化早期,再到騸馬文化晚期(戰國至漢代),河西走廊西部地區一直進行著采玉活動。
旱峽玉礦遺址的發現將大大提前河西走廊地區玉料進入中原地區的年代
河西走廊地處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位于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復雜的地形條件決定了自然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醞釀了文化的多樣性。“從文化帶的分布上來看,這一區域正好處在北部歐亞草原文化與南部農耕文化的過渡地帶,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地理區域。從資源分布來看,其北為天山——北山成礦省,南為祁連成礦省,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而多樣,有著無可比擬的資源優勢。這一區域富藏玉礦資源及開采利用的情況在《穆天子傳》《尚書》《管子》《山海經》等中已有記述。”陳國科說。
關于此次發掘的意義,陳國科認為:“旱峽玉礦遺址的發現,很可能將河西走廊地區玉料進入中原地區的年代大大提前。以旱峽玉礦為代表的這一批玉礦遺址不僅具有重要的非金屬地質礦產研究的價值,更具有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及絲綢之路與西玉東輸等課題研究的重要價值。通過對這幾處玉礦遺址的研究比較,可以為北山及祁連造山帶軟玉成礦研究及找礦提供重要的窗口,也為尋找該地區可能存在、尚未發現的古玉礦提供借鑒(如,西城驛遺址的玉器玉料研究顯示,該地存在尚未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礦),也是對比研究特提斯構造域和古太平洋構造域(當前國際地質學重要熱點之一)早期演化的重要礦區。
■考古小知識
《尚書·禹貢》載雍州“厥貢惟球琳瑯玕”,“球”“璆”為一字。《管子》載“昆侖之虛不朝,請以璆琳瑯玕為幣乎”,《爾雅·釋地》亦有“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璆琳瑯玕焉”之記錄,《史記·夏本紀第二》中更有“黑水西河惟雍州,……三危既度,三苗大序,……貢璆琳、瑯玕”的記述。《爾雅》、鄭玄注《尚書》等古籍對璆琳皆釋為美玉或美石。章鴻釗認為璆琳考之有二,一即青金石,一即青玉或碧玉,而其名疑自青金石出。玉界泰斗楊伯達認為球琳即璆琳瑯玕,系禹貢雍州之貢品,亦即西北之美玉,以白、青白、青色為重。主要產地為昆侖山、金山以及格爾木、祁連山和玉石山等,以“球琳”作為西北之美玉的總稱謂。陳國科說,據此推測,則今敦煌旱峽玉礦所見透閃石玉可能為當時“球琳”內容之一種,這便與《史記·夏本紀第二》中“三危既度,三苗大序,……貢璆琳、瑯玕”的記錄形成了高度的契合。我們雖不能據此就能斷定先秦“三危”即為今敦煌三危山,但河西玉礦的發現,將為我們認識“三危”及“昆侖”之地望提供新思路。
相關新聞
- 2020-04-07慶陽寧縣“梁公碑” 大唐名臣狄仁杰光耀隴原(圖)
- 2020-04-07天水人段會宗:2000年前率30名“特種兵”西域實施精準擊殺
- 2020-04-07甘肅康樂發現一座金代磚雕墓 為研究磚雕藝術提供了實物
- 2020-03-18【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雕塑和工藝美術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