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作者:鄧洪波
書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中國教育、學術、文化、出版、藏書等事業的發展,對民俗風情的培植,國民思維習慣、倫常觀念的養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們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標桿。
書院產生于唐代初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讀書治學之所,后將服務范圍擴展至眾人,擔負起向社會傳播文化知識的責任。官府也于唐代中期推出了麗正、集賢書院這一全新的官方學術機構,成為有別于民間書院的第二個源頭。這個時期書院的功能呈現出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變化、發展是主要特征。宋代是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空前發達的黃金時期,書院作為學校的一種,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宋初,士人自覺分擔起培養人才、發展教育的職責,書院漸漸興盛于民間,北宋政府也因勢利導、大力支持。北宋中后期,宋初興起的幾十所書院在興辦官學的運動中多被廢棄或改為州縣學。此時書院雖失去了政府支持,但得益于民間力量獲得了更快的發展。南宋時期,書院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確立,標志著我國教育事業進入官學、書院、私學三足鼎立的時代。
元代書院填補遼金兩代留下的空白,呈現向北推廣之勢。這時書院出現官學化趨勢,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弊端,如為教者敷衍塞責,為學者追求功名利祿,學術空氣淡薄,教學內容僵化等。明代承前啟后,這一時期,書院向神州邊陲和發達省份的窮野之地傳播,這標志著其發展進入了成熟的推廣、繁榮階段。普及和流變是清代書院的最大特點。雍正年間,官方強力進入書院建設,各級官辦書院成為全國各地大小不等的學術教育中心。道光以降,面對隨大炮戰艦沖入國門的西方文化,書院努力應對,將西學、新學引入其中,終于形成了新式書院。
民國前期,現代書院陸續涌現,其創辦宗旨多為補新式教育之不足。而在抗戰的烽火中,新儒家更賦予書院救民族于危亡的時代使命。進入新中國后,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始,書院重光,一大批以復興國學為己任的現代書院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呈現生機勃勃之勢。
那么,書院何以邁越古今呈現出蓬勃生機呢?第一,書院以滿足讀書人不斷增長的文化教育需求為出發點,進行制度創新,和官學、私學一并支撐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文化事業。近代中國走向世界時,它又以開放之勢接納西方學校制度與先進的科技知識,成為連接古代與近現代教育的橋梁,幾乎獨立承擔起貫通中國教育血脈的重任。第二,書院作為一種文化教育組織,為了滿足各不相同的文化需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類型和層次有別的等級,展示書院文化的豐富內涵。第三,創設不同等級的書院,滿足各群體不同層次的文化教育需求,構建了完整的文教體系。第四,調動官民兩種力量。官辦書院擁有強大力量,可以獲取合法正統的社會身份而發展壯大;民辦書院可以贏得廣泛熱情與支持,化解官力式微或消失所帶來的困境。第五,強調書院與學術的一體化,形成學術創新機制。第六,書院是東方文明的資源寶庫,它為當代學術建設提供經驗。
我們呼喚書院精神的回歸,尤其要強調兩點:一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擔當。要有傳斯道以濟斯民的襟懷,以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二是保持開放之勢的同時善待傳統,既吐故納新,又溫故知新。與時俱進,由古開新,此則正是書院制度千年常新的原因所在。如此始能傳承書院積累、研究、創新與傳播文化的永續活力,建立起新的文化自信。
(光明網記者金凌冰整理)
- 2025-11-03竹木間,看見鮮活的古代中國——“簡讀中國——中國出土簡牘展”在湖北武漢開展
- 2025-10-31有“元氣”的書——讀《松聲綠:烏尤庵說詩》
- 2025-10-31《中國式現代化慈善事業的制度體系研究》在滬發布
- 2025-10-31《中國作家》創刊40周年座談會召開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