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連山色 王 金 攝

遠眺祁連 洪文泉 攝
丹心 趙子萌 路生
蒼茫河西,天地遼闊;巍巍祁連,一脈相延。祁連山,是中國西部的主要山脈,由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后,隨著青藏高原的迅速抬升,在高原北部邊緣隆起的一組大致平行的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群。祁連山,東西綿延1000余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至6000米,境內冰川遍布,草深林密,動植物種類繁多。
一
初春的祁連山下乍暖還寒,草木吐芽。遠遠望去,在皚皚白雪的映照下,綠意氤氳,農田里的莊稼人也種下一年的希冀。綠色,承載著居住在河西走廊的人們的生命底色。
眾多的山站在一起,挺起脊梁露出胸膛,以衛兵的不屈姿態構筑著我國西部生態安全的防線,在維護我國西部生態安全方面的意義舉足輕重,并且不可替代,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祁連山是我國極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是保障西部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加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生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甘肅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和緊迫任務。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保護和建設美麗富饒的河西走廊,站在更高的生態文明視野定方略、謀全局,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一項曠日持久的工程。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肅南段,藏野驢、普氏原羚在草原上覓食奔跑……寂靜的祁連山草原已春意萌動。祁連山域罕見的雪豹也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多年難覓蹤跡的珍稀物種頻繁現身。
萬木生靈,生命復蘇。近年來,甘肅有力有序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差別化推進違規項目關停退出;扎實推進草原生態環境整治;妥善解決“一地兩證”問題。依法規范項目審批監管;完成核心區居民搬遷工作;持續加大生態保護投入,祁連山生態問題整改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此外,甘肅多渠道籌措資金,落實中央和省級各類生態保護資金,支持祁連山生態環境治理,確保規劃確定的林地保護、草地保護、濕地保護、水土保持、冰川保護、生態保護支撐和科技支撐等建設任務全部完成,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
在祁連山下生活的韓女士說,大學畢業時,好友勸她留在省城。她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山丹,因為堅信家鄉會變得越來越美。一切都在強有力的措施推進中變化,她目睹了祁連山的整治和保護。如今,她很自豪地告訴身居五湖四海的大學同學說,我們這里綠了,沙塵天氣少了,投資的廠商多了。每周,她總是把家鄉的美景美食都發在朋友圈。
二
保護好祁連山,是人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祁連山與河西走廊賦予了如意甘肅堅強的生命,更像是其高昂的頭和寬廣的胸,甘肅東西部突出的兩個部位更像是它擁抱和呵護人類的有力臂膀。
祁連山沒有忘記,河西人民也沒有忘記。
“草場長勢喜人了,環境改變了,成群的巖羊、青羊等出沒在西大河水庫一帶,好多以前隱沒的動物逐漸又出現了,流水也多了。”中農發山丹馬場的牧馬人劉軍說。
策馬揚鞭,逐夢前行。近年來,經過系統的生態修復,祁連山甘肅段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藏野驢、白唇鹿、馬麝、巖羊等大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上升,在這同時,祁連山的植被已經得到了很好的休養,蔥蘢的綠色正重回祁連山。如今,祁連山國家公園已經成為雪豹、白唇鹿等珍稀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土。
張掖是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的主戰場,是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境內祁連山水源涵養區、黑河濕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態系統交融銜接,綿延1000公里的祁連山有700多公里在張掖境內,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
近年來,張掖市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水肥一體化”建設。張掖市舉全市之力推進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整治保護修復,全力支持山丹馬場轉型發展,建成“一庫八網三平臺”一體化生態監管網絡,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做法入選中組部工作案例,張掖市也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榮譽稱號。
張掖是國家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區,全國主要的糧食、蔬菜、瓜果、油料和牛羊生產基地。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更好地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張掖的生態農業,帶著稻殼一樣的膚色。烏江鎮,一個很有江南水鄉意味的名字,出現在了河西走廊的張掖版圖上,依然有著江南水鄉的意味,讓被稱為“塞上江南”的張掖名副其實了。“稻花”與“插秧”在這里向人們透露出的是張掖曾種植過雙季稻的信息。顯而易見,張掖的生態沒有辜負“半城蘆葦半城塔”的盛譽。不信,你去張掖濕地公園走走,除了滿目蒼翠和流水潺潺,公園內的湖泊、庫塘、河流、沼澤、森林等多樣的生境類型和復雜的生態系統,也為各種鳥類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空間和棲息場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有冬候鳥、夏候鳥、留鳥等各種鳥類32種2034只,是我國西北內陸最重要的候鳥遷徙、棲息地之一。
肅南縣,是張掖市面積最大、祁連山覆蓋面積最廣的縣。
近年來,肅南縣大力推進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全面提升,生態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這些年最大的改變是農牧民進城的多了,生活環境也改變了,來我們這里旅游的人也多了。有朋友說我們住的地方是摸得著月亮的地方。”在肅南工作的朱金民如是說。
張掖市將加快建立以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縱深推進祁連山自然生態修復和水源涵養、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一園四帶”造林綠化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成果,讓青山綠水成為金張掖最亮的“金字招牌”。
綠色誓言,祁連見證。在推動祁連山修復治理的同時,張掖市堅持舉一反三,全面延伸整改,持續開展祁連山、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外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行動,祁連山保護區外圍地帶排查出的礦山項目全部完成現場整治任務、多座引水式電站全部建設安裝了生態基流下泄設施和監控設備,自然保護區外河道采石采砂、排污企業、畜禽養殖、環保違規建設項目等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張掖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河道干凈了,黑臭水體和白色污染少多了,環境變美了。
三
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人類生態環境思想及其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是保護、利用、開發生態環境實踐和生態環境自身完善提高過程中創造積累的所有積極成果與進步狀態,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祁連山保護區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地和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在國家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為全國首創的集“源頭防護、融合監管、多維評估”為一體的“電眼看祁連”數字化祁連生態保護電力監測系統成功面世,構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天地一體”立體化生態環境電力監測網絡,依托電力大數據服務政府部門開展祁連山地區生態環境治理。
一年四季,祁連山綻放出獨特韻味。連綿的雪峰,白凈的云朵,綠色的山巒,純凈的湖泊,如茵的草原,悠閑的牛羊,紫色的花海,紅色的丹霞,黃褐色的丘陵,儼然一幅美麗的畫卷。
祁連山的雪是紅色的,燃燒的顏色;祁連山的水是森林歌唱的顏色兼及我們的膚色。河西走廊東西各有一個突出的部位,一個在武威的民勤,一個在酒泉的金塔。追隨這兩個地方的是石羊河與黑河,完成了茫茫大漠中的哺育。
保護祁連山生態,就是保護中國生態。從小處講,祁連山蘊含著河西走廊80%的水量,僅全球變暖的因素,就可以導致祁連山大多數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消融殆盡。而人類活動將加速凍土退化。屆時,河西走廊及下游地區的500多萬人口將失去水源補給。從大的方面來說,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綠洲和祁連山共同構成了阻隔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南侵的防線,也是捍衛青藏高原乃至“中華水塔”三江源生態安全的屏障。如果保護不好這條山脈的生態,就意味著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握手、聯合,沙漠就會肆無忌憚地呼嘯……
曾經,煤炭開采是天祝炭山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一提到這個名字,曾經生活在天祝的索隆就會立即感到被一種難言的不快及放大的黑色包圍,喘不過氣來。炭山嶺鎮提出煤炭資源型向生態旅游型過渡的小城鎮發展思路,意味著黑色不再。
次曲一家三代都生活在祁連山腳下。她說,隨著政府生態環保宣傳的深入,她更加堅定要植樹護綠,每年開春時,都會帶著兒子去種樹。
向前走,與石門河相遇,河流在公路的右側,河水從兩座形似石門的山崖間奔騰而出,帶著些許山谷的情懷,又分明含有幾分野氣,浪花唱出的是自由與舒展后的酣暢淋漓。附近有一個保護站,負責人文主任是一位年輕人,在與我們交談的20多分鐘時間里,接了五六個電話,說的大都是保護區的一些事情。在他的辦公桌上,我們看到除了成立環保協會以及開展生態監管的文件外,還看到有關生態環保法律法規的小冊子。在小冊子的一些內容下,他用筆畫了線,以標注重點。這個站屬于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華隆自然保護站。他告訴我們,關于祁連山生態保護的問題由上至下都非常重視,他們除了修復性工作,還擔負著巡林護林的任務。與其他保護站一樣,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周末不值班時才回到在天祝縣城的家里。他說,為了有個好生態,值!
石羊河從武威市區流過,是藍色的。我們是在一個叫摩天輪公園的地方見到它的,被叫作天馬湖了。老蘇就坐在它的身旁,還有很多談戀愛的年輕人以及鍛煉身體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是很溫柔的樣子。對于一個曾經缺水的城市,能在水邊坐上一會兒,無疑是一種奢侈。享受著愉悅環境的老蘇似乎有些得意,朝我們輕輕地撣了撣手,讓我們看看湖對面的綠地與樓房:“大城市了吧?像上海!”他的家就住在那里。
特殊的地理和生態環境,決定了民勤的歷史就是一部與風沙抗爭的征戰史。2015年,青土湖水面達到22.36平方公里,干涸51年之久的湖泊連續6年形成水面。地下水位埋深已從2007年的4.02米,上升為2017年底的2.94米,平均每年以10.8厘米的速度回升。我們沿水庫南側的一條簡易公路走近水庫,庫面碧波萬頃,水天一色。
繼續行走。在蔡渠我們感受不到一點點沙漠的氣息和味道。道邊的鼠尾草齊刷刷長出近1米高,附近扎子溝林場的紅柳與沙棗樹等編織出層層綠網,一些林木甚至還有超過林場監測塔的欲望。各種鳥鳴在這里交響,野雞在地上快樂地奔跑。在監測塔不遠處的林帶里,我們還看到了新栽的松樹苗連成片兒,挺起一片翠綠,而藏在林帶中的上百座大棚里都種著葡萄。
呵!誘人的葡萄。據武威市葡萄產業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除黃羊河農場外,已重點建設了新地灘、馬路灘、九墩灘、扎子溝、蘇武山、民勤壩區六大片區示范基地,為實現昔日“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輝煌創造了先決條件。
當前,武威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貫穿于改革發展工作全過程、各環節,切實抓好全域生態文明建設,舉全市之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著力打造“德城”“文城”“綠城”“清城”,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
金昌市地處祁連山脈北麓、巴丹吉林沙漠南緣。不論從哪個方向去金昌,都要經過數十公里的戈壁灘。若是坐飛機從空中鳥瞰金昌市,過去這座城的周圍曾經幾乎除了戈壁就是沙漠。近年來,金昌圍繞賞花、吃花、聞花、展花,豐富拓展美麗、芳香、甜蜜、色彩“四大產業鏈”,做足“花產業”文章,實現了從“中國鎳都”逐步向“西部花城”的嬗變。
天空被鳥兒的羽毛擦得很亮,地上有樹的風景,生態好轉。通往市區的道路,寬闊得像是可以撬起地球的強大杠桿。金昌市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以“釘釘子”的精神狠抓各類突出的環境問題整改,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隨著薰衣草、馬鞭草、萬壽菊等漂亮花卉植物的不斷引種成功,今天,金昌變成了一座山清水秀的公園——金川國家礦山公園。
四
一路西行,“風車”一路伴著。我們是在酒泉公園與左宗棠“見面”的,那里有他的紀念館。
站在新的起點,酒泉以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為核心,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酒泉市大力發展以風光電及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綠色產業,建成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同時,深化新發展理念,以打造國家“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示范城市為引領,全力推進第二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力爭“十四五”末全市風電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努力當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排頭兵和生力軍,全力建設“中國新能源之都”。
“過去,我們待在酒泉總想往外跑,現在在這里創業發展,都說環境改變人,生態環境好了真的可以留住人,我們好多同學都回到家鄉了。”研究生畢業后,張紅女士曾有過一段外地工作的經歷,但最終她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酒泉。
昔日的嘉峪關“風吹石頭跑,遍地不見草”,這里地處戈壁荒漠,生態形勢極其嚴峻。為服務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近年來,嘉峪關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開放合作的環境和通道,并與周邊城市建立生態建設協調機制,共同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構筑生態屏障。如今,嘉峪關已成為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休閑旅游度假城市。
在古老的鳥化石里,玉門也曾讓鳥兒叫過渴。
干海子候鳥自然保護區地處玉門市東北部的花海鎮界內,是1982年經甘肅省政府批準建立的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66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00公頃。曾經,這里每年約有上萬只鳥類停留、棲息。
昌馬水庫的建成為玉門、瓜州兩市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數十萬中南部移民生活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恢復生命底線,讓這片湖泊重現昔日草木茂密、碧水連天、百鳥翔集的風采。經過生態保護,如今湖面波光粼粼,植被生機盎然,候鳥隨風飛翔。
石頭里的鳥是玉門生態的歷史。如今,玉門市已新建人工湖4個,湖域面積達20萬平方米,全市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4.05%。每年4月底,人們都會看到遷徙的大白鷺在玉門青山水庫等地飛翔嬉戲。而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玉門已經成為候鳥越冬棲息或遷徙中轉站。每年入冬、入春之際,全市各濕地公園會有成千上萬只候鳥出現。鳥兒飛過,玉門成詩。
城市要發展,在大漠戈壁里,新能源就是高技術的生態環保,它也許就是敦煌的陽關道,在可持續發展中能夠走得更遠。在敦煌東湖保護區,我們遇到了幾輛外省牌號的車輛,本以為車上的人是來這里旅游的,一問才知道他們是來這里“取經”的,取生態能源的經。
保護祁連山不僅關系大地,還有天空。2000多年前,祁連山為中國人打開玉石之門;2000多年后,祁連山再次喚醒額濟納旗沉睡700年之久的大漠戈壁,托起中國航天夢。
厚植生態底色,巍巍祁連生機勃發。祁連山的變遷深刻揭示: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才能使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成為行動自覺。
- 2022-05-24第二屆“鯤鵬”獎啟動,劉慈欣呼吁青少年關注科幻
- 2022-05-24湖南出版用厚重書單紀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
- 2022-05-24《好人總在心里》散文集出版
- 2022-05-232022年4月“中國好書”榜單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