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報告文學作品為戰勝疫情凝心聚力
中華讀書報訊(記者 舒晉瑜)“哪怕是最樸素的記錄,我也希望用我的真摯和誠意,讓更多人知道他們,讓我們的后輩知道,2020年有過這樣一件事、有過這樣一群人。”上海市作協會員、曙光醫院醫生許麗莉的《“戰地”日記》3月31日在《文匯報》“筆會”欄目以萬字報告文學的形式刊登,記錄了曙光醫院六名護士從馳援到回滬,兩個月間在武漢抗疫一線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心理狀態。 許麗莉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記錄,作為醫療系統的作者責無旁貸。自己很榮幸參與這段果敢擔當的時日,記錄這段不尋常的時光。
作為文學的輕騎兵和偵察兵,報告文學對抗疫斗爭的記錄,不僅留下了歷史事實,更記載下抗疫過程中涌現出的人間大愛和高尚情懷,是我們克服當前困難的精神力量,也承擔著撫慰人心的功能。
以描寫反映上海的報告文學為例,《第一時間》寫上海市面對突發疫情在第一時間的判斷與決策,《一聲“媽媽”好甜美》講述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醫生護士救治第一例病毒感染嬰兒的故事,《首場出擊》披露上海防控專家完成上海第一份疫情報告的工作細節,《青年“抗疫”近衛軍》《“戰爭”風云》展現成為抗疫前線的上海機場、海關嚴防死守的緊張戰斗。報告文學作家以敏銳的眼光、深沉的思想,通過這些“第一”,捕捉到這座城市跳動著的時代脈搏,傳遞出鼓舞人心的思想信念,反映出上海人民抗疫斗爭的精神風貌。評論家張陵說,作家到一線后,看到的是勇敢前行的人們,看到的是與病魔的斗爭,看到的是奉獻與犧牲。在嚴密防控疫情的日子里,人們更需要的是有真情實感、有精氣神、能凝心聚力的文字,報告文學自覺承擔起了這個任務。這樣的現實紀錄是具有歷史價值的。
廣東省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和黃埔區文聯副主席許鋒合作的報告文學《千里馳援》在《人民日報》發表后引起熱烈反響。《千里馳援》以全景式的筆法,集中表現了廣東醫療隊千里馳援湖北與新冠病毒作戰的英雄事跡,細節翔實,筆調克制而極富張力。張培忠表示,他一直思考、醞釀應該用怎樣的形式反映醫療工作者在前線戰斗的故事,在多方了解優秀的一線醫療工作者先進事跡后,張培忠與許鋒即刻著手采訪創作,通過對廣東支援武漢醫療隊的生動描寫,表現了醫護工作者的“仁者”情懷和救死扶傷的精神。
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武漢戰“疫”——最美一線英雄》一書,分為國家院士、白衣“戰士”、人民軍隊、八方馳援等八大板塊,講述了戰斗在武漢疫區最前線諸多抗疫工作者真實而生動、溫暖而感人、平實而偉大的故事,勾勒出體現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英雄群像。編寫者認為,這些一線英雄是當代最美、最可愛的人,值得敬仰與銘記。
與此同時,報告文學作家李朝全、李春雷、曾散、普玄等創作的一批關注抗疫的報告文學作品也火速推出,展示出文學輕騎兵的力量和效率。
據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陳徵透露,他們正緊鑼密鼓地籌劃出版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的報告文學《第一時間》。他認為,何建明素以挖掘和記錄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見長,這部作品結合一線采訪和重要資料,兼具了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和新聞報道的紀實性,應對疫情中的上海做法、上海經驗進行了深入綜合的梳理和提煉。作家以寫作回應時代,出版社以出版傳播這種回應,都是為了與當下社會生活建立深度聯系。在重大關鍵時刻不缺位、不缺席,這是出版人的責任和使命。
相關新聞
- 2020-07-10“農家書屋+” 加出鄉村新風尚
- 2020-07-13首部全景展現新中國遠洋海運發展史的著作出版發行
- 2020-07-13云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 2020-07-102020,非常高考生(報告文學)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