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美學史》:展示漢字之美

《中國漢字美學史》
李學勤 李明君 主編
海天出版社出版
“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fā)見。”自現代考古學在我國興起以來,諸多考古發(fā)現與宏富考古資料,不斷引起學術界矚目,為研究增添新可能、新視角。比如漢字研究,現代考古學就使其突破傳統小學、金石學、書學范疇,步入全新的廣闊領域。《中國漢字美學史》的研究就建立在20世紀現代考古發(fā)現的新資料基礎之上。
漢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重要代表,歷經幾千年發(fā)展,至今仍以蓬勃生命力在當今社會發(fā)揮重要作用。漢字也是解讀中國歷史文化奧秘的鑰匙,一個字、一個讀音、一個偏旁部首甚至一個點畫,都蘊藏古老文化和深厚內涵。在漫長發(fā)展演變中,漢字發(fā)展出獨特美學,《中國漢字美學史》聚焦于漢字形體及其美學特征,尤其是漢字的裝飾美化功能。
漢字的裝飾美化功能萌生于史前刻畫符號,成熟于商周圖形文字,繼之有春秋戰(zhàn)國以鳥蟲書為代表的金文以及秦漢篆書,轉折于宋元雕版宋體字,昌盛于20世紀現代美術字。這一研究與文字學、藝術學、史學、考古學等學科關系密切。漢字是線的藝術,裝飾文字筆畫中的直線、曲線及其變化組合,構成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形象。象形是漢字最鮮明的特征,其在史前文化的陶器、玉器刻畫符號中已見雛形,其中蚌埠雙墩文化與良渚文化器物上的諸多動物形象就很突出。在史前時代,刻畫符號已經初具垂直刻畫和縱向構造的骨架,具備平衡對稱架構,具有造型裝飾美感,是漢字形體美的源頭。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鳥蟲書為杰出代表的金文中,文字裝飾豐富多樣。現代美術字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諸多現代設計觀念和設計流派,改變傳統文字美化觀念,形成具有現代設計觀念的文字造型裝飾形式。
漢字之美不僅體現在漢字自身,還體現于漢字與其載體的構成關系上。比如,史前刻畫符號多集中在器物外口沿、上腹、正中、圈足底部等,也有些居于器物的柄部、容器的流部,均以特定器體的中軸線為參照。即便是玉琮、玉璧等禮器,也從其形體出發(fā),選取最利于人們觀察的部位,使符號成為視覺焦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銘文的“文飾”作用加強,文字對器物美化的意識尤為突出。以越國劍器為例,銘文造型與劍身、劍格、劍首渾然一體,銘文采用錯金銀與鑲嵌工藝,更是錦上添花。
漢字載體有各種材質,如陶器、玉器、青銅器、刻石、木器、金銀器、紙品等,載體材質固有的色澤和質地以及不同的工藝,都使?jié)h字表現出獨特美感。據《周禮·考工記》所記,周代工藝技術中攻木、攻金、攻皮、設色、雕刻、制陶等手段俱全,說明當時針對不同材質的制作工藝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隨著社會發(fā)展與技術進步,后世文字刻畫工藝技術更是遠超周代。
欣賞這些優(yōu)秀文化遺產,感受其藝術魅力,是我們研究漢字美學秉持的基本態(tài)度。希望從海量資料中遴選的這些文字作品以及從中梳理總結的美學規(guī)律,對發(fā)揚漢字文化有所裨益,在當代社會發(fā)揮積極作用。(此文為該書序言,刊發(fā)時有刪節(jié))
相關新聞
- 2020-04-13給孩子的古詩詞
- 2020-04-09看見生命中的光和亮
- 2020-04-01《極簡科學起源課》
- 2020-03-30從小奠定歷史學習基石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