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天祝:227萬畝草原煥新顏 生態“綠”轉經濟“金”
草原,作為甘肅省天祝縣國土總面積42%的核心自然資源,既是當地群眾賴以生存的“綠色根基”,也是驅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生態引擎”。“十四五”期間,天祝縣林草局緊扣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與高質量發展雙重目標,通過退化草原治理、科技賦能提質、草產業升級轉型三維發力,在草原保護建設與價值轉化領域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路徑,讓廣袤草原既披“綠裝”又增“產值”。
生態修復是草原保護的首要任務。天祝縣林草局以退化草原綜合治理為突破口,“十四五”期間累計完成227萬畝草原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免耕補播、圍欄封育、鼠蟲害防治等綜合措施,實現了草原生態的顯著改善。數據顯示,與“十四五”初期相比,全縣退化草原面積減少14萬畝,大部分退化草原轉為輕度退化,草原生態系統穩定性持續提升,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進一步強化。“草原蓋度高了,牧草長勢好了,連以前少見的野生動物都頻頻出現了。”居住在草原周邊的牧民賈仁謙多吉對此深有感觸。
科技賦能為草原修復提供堅實保障。為破解草原修復“種源”難題,縣林草局系統開展境內草原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與采集工作,在擴建省級草品種區域實驗站的基礎上,重點推進鄉土草種繁育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成9000畝生態草種繁育基地,年產生態草種達500噸,不僅滿足了本地草原修復的用種需求,更為周邊地區提供了優質種源支持,從根本上提升了草原生態修復的科學性與可持續性。“鄉土草種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用它修復草原,既省錢又見效,這是科技給草原帶來的新活力。”縣林草局技術人員閆天芳介紹道。
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天祝縣更注重推動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的轉化,讓草原“綠資產”變為群眾“錢袋子”。經過人工治理的草場,實現了“一草多用”的高效利用模式:可有序采收草籽、合理打草獲得直接收益,剩余草茬仍能滿足放牧需求,使每畝草場的利用價值從治理前的50元躍升至200元。僅免耕補播治理的草場,就實現平均蓋度提升2個百分點、畝產草量增加5公斤,227萬畝治理草場每年可為群眾增收1100多萬元。
草產業升級是生態價值轉化的關鍵抓手。“十四五”期間,天祝縣重點扶持一批從事草種生產、加工銷售、質量檢驗、生態修復的本地企業,形成了從種源培育到產品輸出的完整產業鏈,每年創造產值約2億元,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草原經濟形態正從傳統放牧向多元化方向轉變,草產業與生態旅游業、特色畜牧業深度融合,讓草原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得到全面釋放。
“‘十四五’期間,天祝縣草原退化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屏障功能不斷加強。在草原修復治理的同時我們更注重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天祝縣草原工作站副站長魏延宏說,天祝縣將持續秉持“高水平保護、高質量利用”的理念,進一步深化草原保護建設,推動草產業提質增效,讓獨特的草原資源稟賦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讓生態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來源:武威市融媒體中心)
- 2025-11-18【甘快看】不只是“風光”!看甘肅酒泉如何打造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夢工廠”
- 2025-11-18【甘快看】甘肅酒泉:從“追風逐日”到“全鏈智造”
- 2025-11-18【中央媒體看甘肅】平慶鐵路稠水溝特大橋主墩全部完成封頂
- 2025-11-18【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退休、創業等高頻事項實現“好辦、易辦、快辦”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