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亢兆寧 劉姍 程健 宋芳科 王星懿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處古跡都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傳說,張掖大佛寺作為集建筑、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也不例外。
10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特別支持,甘肅省委網信辦、省文物局主辦,張掖、嘉峪關、酒泉市委網信辦與敦煌研究院、中國甘肅網、鳳凰網甘肅頻道共同承辦的“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張掖市。
當天,來自中央及省市縣媒體、商業平臺編輯、網絡大V等30余人組成的采訪團走進大佛寺。在這里,他們不僅領略了大佛寺的莊嚴與瑰麗,更被那個流傳甚廣的“尼僧護經”傳說深深吸引。
這則傳說,如同一幅神秘而迷人的畫卷,長久以來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然而,經過深入的考證與探尋,這層面紗被揭開,真相浮出水面。

神秘傳說:扣人心弦的“護經”故事
長久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1952年,護經的艱巨任務交到了法號本覺的尼師手中。本覺尼姑姓姚,是甘州本地人。她毅然接過這沉甸甸的護經重任,此后二十余載,始終嚴守經書秘密。
即便面對家人和親朋的詢問,她也從未吐露半分關于經卷的事。遇到探聽佛經下落的人,更是守口如瓶。傳說中的“張掖金經”也因此始終不知下落。

1975年的一個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張掖大佛寺土塔旁邊的一間小屋,因火炕失火引發大火,無情地將七十多歲的本覺尼師吞噬。當人們拆毀燒殘的房子時,竟意外發現從她的臥室里通向藏經殿的一個暗道。
這個暗道由藏經殿內的一道夾墻形成,12個經櫥整齊排列其中,每個經櫥中都裝滿了佛經。其中不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佛經。這一傳說,為張掖大佛寺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悲壯的色彩。

真相浮現:歷史脈絡中的護經實情
然而,傳說終究只是傳說,經過嚴謹的考證,真實的故事有著另一番模樣。
張掖大佛寺講解員陶文愷介紹,張掖大佛寺珍藏著明代經柜十二個,其中十個大柜是《北藏》佛經貯存專柜,兩個小柜為金銀書《大般若經》專柜。1941年,馬步芳部隊進駐大佛寺前,國民黨張掖縣黨部書記長張聲威與本寺妙顯和尚商定,將所有經柜封存在藏經殿東排金柱之后,這一舉措使得佛經免遭破壞。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時的張掖地方政府和地方文保部門展現出了高度的文化保護意識。他們將金柜從夾墻當中取出來,轉移到隔壁當時作為張掖文物局、張掖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聯合辦公的場所山西會館中保存。”陶文愷說,這一轉移,確保了佛經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安全,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將經柜重新放回到藏經殿當中。
“而那位在傳說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尼僧,她其實是當時大佛寺最后一位看守佛經的僧人。并非如傳說中那樣,在她去世后房子有密道與墻壁相連才發現佛經。”陶文愷介紹,實際上,她只是住在藏經殿邊上的一間小房子里,在旁邊一直默默守著這批佛經,直至七十年代中期去世。

還原歷史:讓文化傳承回歸本真
張掖大佛寺,承載著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大佛殿作為全國現存最大的西夏皇家寺院和佛教殿堂,其內的壁畫多為明清時期的作品,面積達530多平方米,內容和題材多以佛教故事、神話傳說、人物花鳥為主。這些壁畫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細的線描、寫實的風格、浪漫的構思、鮮明的民族特色、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和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而關于“尼僧護經”的傳說,雖然充滿了戲劇性和神秘感,但卻與真實的歷史有所偏差。我們澄清這一傳說,并非是要抹去其中的文化魅力,而是希望還原歷史的本真,讓大眾了解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因為只有真實的文化傳承,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汲取歷史的智慧,感受文化的力量。

- 2025-10-24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2025年第三場會員單位協作交流活動在蘭州舉行
- 2025-10-24公發筑路 暢行隴原|G215瓜州雙塔至橋灣段病害處置完工:45天攻堅 提前15天煥新通途
- 2025-10-23甘川新通道G248線江果河至迭部段一級公路項目先導段工程開工
- 2025-10-23“甘味出隴”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啟動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