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亢兆寧 呂庚青 孫珩力 程健
在甘肅張掖啟動的“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中,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副所長楊善龍帶著他對敦煌壁畫保護的深厚情感與專業洞見,向公眾講述了敦煌壁畫保護的故事。
“如何保護好這些壁畫與彩塑,是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面前的首要任務。”站在講臺上的楊善龍語氣平靜,卻道出了幾代敦煌守護者面對的艱巨使命。
敦煌莫高窟保存著735個洞窟、4.5萬多平方米壁畫和2400余身彩塑,這些跨越千年的藝術瑰寶正經受著起甲、酥堿、空鼓等病害的侵蝕。
楊善龍回顧了敦煌研究院近80年的保護歷程:從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之初清理積沙的日常保護,到上世紀50年代的搶救性工作,再到1984年擴建后的全面發展。“我們已經從搶救性保護發展到如今的科研方向,綜合性的預防性保護。”
這一轉變背后,是楊善龍和他的同事們不懈的努力。他們通過國際合作與技術開發,逐漸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文物保護模式,并將成果不斷對外輸出。
“科學研究是文物保護的基礎。”楊善龍分享了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從2005年至今,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0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
這些科研成果為壁畫和彩塑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楊善龍所在的團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壁畫保護修復流程——“九步走法”,這一方法不僅被列入教材,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
目前,敦煌研究院的保護技術已輻射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完成了“50多座石窟寺壁畫保護和20多座殿堂以及墓葬壁畫保護”的工作。
歷經80多年發展,敦煌研究院已形成一支200多人的保護研究團隊。令楊善龍自豪的是團隊中培養出了兩位“大國工匠”,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團隊還獲得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的榮譽。
“我們通過技術的積累和人才培養,發揚莫高精神。”楊善龍說。這種精神,正是幾代敦煌人堅守大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2017年,甘肅省政府擴建敦煌研究院,將天水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和慶陽北石窟寺劃歸其統一管理,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運營格局。
面對新的責任與使命,楊善龍表示:“我們將繼續努力,將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簡短的話語背后,是敦煌文物保護工作者對未來的堅定承諾。
在AI遇見飛天壁畫的時代,楊善龍和他的團隊正用科技與智慧,讓千年敦煌在新的世紀里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他們不僅是壁畫的修復者,更是文明的守護人,用自己的專業與堅守,續寫著中華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篇章。

- 2025-10-28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丨尋跡張掖大佛寺:“降龍伏虎”羅漢像里的文化密碼
- 2025-10-28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丨張掖大佛寺佛經編序法 竟與現代圖書館“神同步”
- 2025-10-28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文保”遇見算法 千年皇家寺院即將煥新上線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