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孫珩力
看守護所的墻面上懸掛著“責任高于一切”的警示標語,值班民警正通過智能監控系統巡視著每個角落,鎮原縣看守所被公安部評為“全國標兵看守所”的地方,安全無事故的紀錄已延續了整整75年。
“這是幾代看守人用青春和奉獻換來的成績。”所長楊繼社站在榮譽室的一張黑白照片前說道。照片上,4孔簡陋的土窯洞依山而建,那是1949年看守所初建時的模樣,當時僅有2名管教民警。

從窯洞到現代化看守所
鎮原縣看守所的發展歷程,堪稱中國基層法治建設的縮影。1949年建所之初,4孔簡陋的土窯洞就是全部設施。1972年,看守所遷入鎮原縣公安局后院,變成一排10間磚混結構的平房。
2009年,看守所再次遷建至城關鎮金龍村新址,開啟了現代化看守所的新篇章。2024年初,隨著1174萬元二期維修改造項目的啟動,現在的監區,標準化監室配備了實木床鋪、個人物品存放柜、獨立衛生間和淋浴房。直飲水系統取代了人工送水,消毒柜、一體化廚灶保障著在押人員的“舌尖安全”。新建的60平米駐所衛生所里,心電圖機、制氧機等醫療設備一應俱全,這里還被公安部評為“醫療衛生專業化示范所”。

高墻內的“特殊學校”
“失足者再生之地,育新人特殊學校”這是懸掛在鎮原縣看守所教學樓前的書法標語。1998年,當民警發現在押人員文盲占比大、文化素質低的問題后,一場掃盲普法活動在監區內展開:1個黑板、10套桌凳、100多套《農民識字課本》和80多冊《看守所在押人員讀本》組成了大墻內的“掃盲學校”。
一位目不識丁的在押女犯姚某,在這里學會了人生第一封信:“親愛的爸爸媽媽,因我文化素質低,法律意識差,一時沖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只求您,能讓我妹妹好好學習,不要跟我一樣……”
鎮原縣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書畫之鄉”美譽。看守所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在監區建立文化長廊,張貼富有教化意義的書畫作品;開辦書法班,組織讀書看報、法律政策學習;創新開展象棋、籃球、歌詠比賽等文娛活動。
如今,走進展覽區,一幅幅書畫作品整齊擺放,“很多在押人員在這里接觸到書法后,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都會堅持進行練習。”看守所民警介紹。

剛柔并濟的管理藝術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背后有情有義;監墻之內同樣可以閃耀人性的光輝。”這是刻在鎮原縣看守所民警心中的工作信條。
在這里,精細化管理與人文關懷實現了完美融合。管教民警每天走進監室,落實“八必談”“四熟知”要求,運用“三多”“四勤”“五心”工作法,隨時掌握在押人員思想動態。在押人員一日生活實行軍事化管理,被子疊得像豆腐塊,物品擺放成直線,監室衛生達到統一標準。
至今經常被民警們提起的,還是一碗雞肉的故事。1996年,死刑犯何某被押解到鎮原時拒不服從管教。秦得璽所長每天找他談心,了解到他患有多重疾病后悉心照料。三個月后,何某提出臨終想吃一頓雞肉的心愿。秦得璽騎著自行車跑到郊區自費買雞,燉好后端到何某面前。當雞肉入口的那一刻,這位死刑犯泣不成聲:“您的恩情,我下輩子一定報答。”

薪火相傳的監管鐵軍
“支部建在所里、黨心凝于支部”——這是鎮原縣看守所對“支部建在連上”傳統的實踐創新。自1986年建立黨支部以來,這里形成了“支部議所事、書記抓所務、委員管所安”的工作機制,為監所安全運行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隊伍建設上,看守所堅持“三堅持三做到”:堅持政治建警,做到對黨忠誠;堅持從嚴治警,做到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堅持從優待警,做到奮發有為、擔當奉獻。完善民警考核評價機制,創新開展“四比四看”活動,持續培養監管工作的行家里手。
今年6月,當120名社區矯正對象走進鎮原縣看守所監區,鐵門閉合的聲音在走廊回響,有人輕聲感慨:“自由呼吸多么可貴”。而此刻值班室內,民警正通過智慧監管平臺巡視每個角落,電子屏幕上跳動著“責任保證一切,責任高于一切”的標語。
看守所榮譽室內,秦得璽所長佩戴過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章依然在此陳列。一位年輕民警在交接班日志上寫道:“第七十五年安全無事故日”。窗外夕陽西下,高墻上電網的輪廓在余暉中漸漸柔和,如同這座堅守了四分之三個世紀的看守所——既有法律的剛性,又有人性的溫度。
- 2025-07-14隴拍客丨肅南:祁連藏鄉系列活動點燃夏日旅游熱
- 2025-07-14隴拍客丨臨澤雨后晴好 棗鄉風情園引客來
- 2025-07-14展現家園變遷美好畫卷 奏響民族團結鏗鏘樂章——“我們的家園 幸福美好新甘肅”網絡主題活動綜述
- 2025-07-14“電普”十年 甘肅移動搭建起橫跨1655公里的“數字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