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縱觀人類歷史,文化和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有力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動文化建設數智化賦能、信息化轉型,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當前,人類社會邁入數智文明新時代,文化和科技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深刻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辯證關系,是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科技融合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開辟文化產業的新模式新賽道。
科技為文化賦能
當今世界,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賦能文化領域,為文化的繁榮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間。
科技重塑文化生產范式,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3D打印技術等廣泛應用到文學創作、音樂作曲、視覺藝術、非遺保護與活化應用等各領域,科技不再固化于物質形態的工具與手段,而是深層次延展了創作者的意識活動,革新了感知世界、構思作品、實現創意的方式,拓展了藝術表達的邊界與可能性,進一步煥發了文化生命力。
科技重建文化傳播格局,打破時空邊界壁壘。當今,互聯網、移動通信、衛星技術等迅猛發展編織了一張覆蓋全球的即時信息網絡,消融了地域阻隔,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實現了跨文明自由流動。科技的發展給文化傳播形態帶來深刻影響,沉浸式、互動式文化體驗活動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為文化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平臺,文化表達與傳播的門檻降低,賦予了每個個體成為文化傳播者的可能,推動文化傳播走向更為多元、開放、充滿活力的“人民共建共享”新模式。
科技重構文化治理體系,提升文化服務效能。在大數據加持之下,能夠實現文化需求精準感知,推動資源配置從經驗判斷轉向科學決策,再加上人工智能輔助,能夠提升文化治理的前瞻性與適應性。云平臺具有整合全域文化設施資源的強大能力,使偏遠地區也能遠程共享高品質數字文化服務,有效彌合城鄉文化差異。區塊鏈技術能夠很好地保障文藝創作者的權益,智能合約可以規范文化交易,構建起誠信的文化市場環境。概言之,科技讓文化治理從粗放走向精細,從單向供給走向互動參與,使文化服務更具普惠性,助力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文化為科技鑄魂
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價值觀念、倫理規范、人文精神等屬性,對于科技的研發、應用與發展方向有著至關重要的“鑄魂”和“導航”作用。
文化為科技提供價值引領,確保科技發展站穩人民立場。科技發展聚焦“現實的人”,滿足人的現實需要,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標。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文化的人本屬性,為科技注入了靈魂,更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價值引領。科技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科技發展需要文化指引方向,避免偏離正確軌道。
文化為科技劃定邊界紅線,保證科技發展符合倫理規約。文化為科技發展制定道德準則,提醒科技工作者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文化為科技設立隱私保護、數據安全等倫理紅線,要求科技研發和應用必須在尊重個人正當權利的基礎上進行,防止技術被濫用;文化倡導科技成果共享,努力消除數字鴻溝,讓科技成果能夠更好更多惠及民生;文化強調科技工作者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創新時充分考慮科技對社會、環境等的潛在影響,并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和減少風險。總之,文化確保科技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發展,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文化為科技注入智慧源泉,助力科技發展提高內容品質。從古代哲學到現代藝術,文化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與創意,幫助人類在技術創新和設計理念上實現突破。當科技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冰冷的工具升華為兼具人文溫度與精神共鳴的載體,科技產品的文化內涵得到提升,科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文化還關注社會的實際需求,引導科技朝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發展,從而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夠拓展科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促進科技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共同推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進步。
文化和科技共生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變革作用。文化和科技融合,實現了兩者在實踐基礎上雙向選擇、在歷史進程中相互塑造、在矛盾運動中協同演化。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從來都不是隨意的,而是在實踐基礎上需求與價值的雙向選擇。一方面,科技對文化的選擇始終以實踐需求為導向,篩選并激活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要素。例如,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不僅解決了雕版印刷成本高、重復利用率低等實踐問題,而且促使書籍從貴族專屬逐漸進入到尋常百姓家。因此,實踐中產生的技術突破,會主動適配能推動其落地的文化理念,使文化在科技賦能下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文化對科技的選擇,集中體現在文化的價值取向決定科技發展的方向與邊界。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文化,能夠指引科技應用朝著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方向前進,規避“科技異化”風險。比如,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在此背景下需遵循文化層面的倫理規范,避免技術淪為資本逐利的工具,這正是文化對科技發展路徑的選擇與約束。
文化和科技在歷史進程中相互塑造。一方面,科技作為革命性的物質力量,從根本上塑造著文化的內核與形態。馬克思指出:“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在重構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方式,彰顯著科技革命對變革舊文化、催生新文化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指引。哲學等文化形態中的辯證思維,能夠為科技發展指引前進方向,并且為科技應用到實踐提供指導,這正是文化對科技能動性塑造的集中體現。
文化和科技在矛盾運動中協同演進。科技作為最活躍、最革命的生產力要素,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部分,二者構成了一個對立統一的矛盾共同體。文化和科技相對立,集中體現在科技的革命性積極尋求打破文化的穩定性,進而打破舊的文化,最終推動科技發展實現質的飛躍。例如,工業革命引入大機器生產,逐步瓦解了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這正是科技作為矛盾主要方面在變革文化中起支配作用的體現。文化和科技相統一,表現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依存與彼此轉化。科技為文化提供物質載體與發展動力,構成二者統一的基礎。同時,先進的文化也為科技提供科學的辯證思維方法,助力科技破除形而上學的束縛,而且以其真理性價值內核為科技設定倫理邊界與發展目的。
總的來說,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為文化的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也為科技發展注入文化元素。站在新的起點上,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堅持守正創新,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讓科技為文化賦能、文化為科技鑄魂,確保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作者:符小勇)
- 2025-10-30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擔當作為實際成效
- 2025-10-30李希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會議上強調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為實現“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 2025-10-30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會議在京召開 蔡奇出席并講話
- 2025-10-30平涼:監督發力 糾治物業服務領域突出問題
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
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