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箴言】
衙署房屋,足蔽風雨即便安居,不必修葺。如令屬官代修,尤為不可。圖一己之快,而為累于人,何為也?
——清•陳道《官戒示長兒》
【深意淺說】
陳道,清乾隆進士,著名文學家、理學家。這是他寫給兒子的《官戒示長兒》中的一段。
相對于后來的官員熱衷于建造豪華辦公大樓,古代官員對于修建衙署尤其豪華衙署,沒有什么興趣。有人認真查看了名畫《清明上河圖》,發現畫中有各類房屋,但沒有一棟官衙。還有人統計了北宋文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的建筑,孟元老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開封城皇宮、御街、酒樓、茶館、商鋪、食肆、大相國寺、瓦舍勾欄的熱鬧景象,唯獨對開封府衙的描述一筆帶過:“浚儀橋之西,即開封府”。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前往杭州擔任通判一職,他面對的官衙“風雨腐壞,日就頹毀”。十幾年后,即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升任杭州“一把手”。破敗的官署已經成為危房,當年六月內使院屋倒,壓傷手分書手二人;八月內鼓角樓摧,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內有孕婦一人。“不惟官吏家屬,日負憂恐,至于吏卒往來,無不狼顧。”蘇軾不得不寫下《乞賜度牒修廨宇狀》,請求朝廷同意修繕衙門。
蘇軾并沒有申請朝廷撥款修葺官署,而是請求撥二百道度牒修官署。度牒是官方給出家僧尼頒發的證書。在古代中國,每個人必須給朝廷服役,服役負擔往往超過稅收負擔。而僧尼是不用給朝廷服役的。所以,很多人就通過出家規避服役。而政府看到出售度牒籌集財政資金的功能,就大肆發行度牒籌集資金。蘇軾于是申請朝廷給他200道度牒,通過出售度牒籌集修葺官署的經費。
古代官員不熱衷修理衙門,一個原因是官員流動比較快,所謂“官如傳舍”,當官就像住旅店一樣,只是匆匆過客,衙署好壞又有什么關系呢?另有一種說法,一個人熱衷修衙,很可能就升遷無望了。而且宋朝開始,朝廷對于官員修葺修建衙署的管理也收緊了。宋真宗景德三年,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發“在司擅增修廨宇”,薛知州被貶為“連州文學”——一個小地方的閑職。宋仁宗嘉祐三年,汝州知州李壽朋在春荒時節“令郡人獻材木,修廨宇亭榭,重為勞擾”,也被御史彈劾,受到降職處分。
明清時期官衙很簡陋。明朝萬歷年間,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宛平縣雖然是京畿首縣,但縣衙卻非常簡陋:“廨僅一所,與民間比屋,曲直不齊,各佐領衙與市民聯墻,聲音可通。吏大半無廨地,僦借民居。顧不知創自何時,何所遷就,而因陋就簡,粗備如此也。”
官不修衙的關鍵因素是朝廷嚴格控制修建官署的資金。地方官員如果要修理衙門,基本指望不上朝廷的財政支持。他只有另尋出路,一種是向地方富人尋求捐助。但是地方富戶士紳捐助往往也是有條件的,而且,遇到這種捐助的時候,官員自己首先得帶頭捐出一大筆錢。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官員不會去向部民尋求捐款。
如果官府有大量陋規之類收入,財力雄厚,也可以自己解決修建經費。問題是,明清衙門都是大包干,陋規等額外收入,用于上下打點,剩下的就是作為承包人的長官和團隊的。官員寧可把剩下的裝到自己腰包,也不可能用于修建衙署,這差不多也是人之常情。
(梁發芾)
【人間草木】

名稱:枹櫟
分布:隴南、天水
簡介:枹櫟,落葉喬木。花期3-4月,果期9-10月。木材堅硬,可作建筑、車輛等用材。種子富含淀粉,可釀酒、制作飲料。樹皮可提取栲膠,葉可飼養柞蠶。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4-04-16依法治國首先要人人知法懂法
- 2024-04-15虧挪公款后果很嚴重
- 2024-04-12當官就要盡義務而不是講權利
- 2024-04-11王陽明的倡廉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