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進展,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資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領域實現新突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如何提升產業鏈安全?未來發展的創新領域都有哪些?這些問題,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所在。
建立適合國情的創新體系,實現科技創新能力新躍升
3個賽區26個場館實現100%清潔能源供電,“張北的風點亮冬奧的燈”;中國自主攻堅,打破國外技術封鎖,造出冰狀雪;山地賽場,有冬奧氣象預報技術體系作支撐,實現“百米級、分鐘級”精準預報……前不久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科技創新助力冰雪激情,展現出中國強大的科技攻關能力。
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攀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懼挑戰、上下求索的結果。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黨的十八大后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我國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
經歷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如今已經基本建立了適合國情的創新體系。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體系和世界領先的物理基礎設施是我國創新體系的重要優勢。同時我國也建立了與創新相關的制度和政策,提供了適合創新的宏觀經濟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過去20多年,以專利申請和論文發表數量、大學畢業生和工程師數量等指標來衡量,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在促進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從1998年的28.95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504億元。“十三五”期間,我國系統推進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科技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了6%;在鐵基超導、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面取得原創成果,高速鐵路、基礎軟件研發等取得積極進展,涌現了“嫦娥五號”“奮斗者”號等一批國之重器。
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科技創新領域2021年重點工作和重大成就——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等任務相繼實施,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設立一批國家實驗室。工業制造業持續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2%,信息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較快發展,產業鏈韌性得到提升。企業研發經費增長15.5%。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一個個成果、一組組數據,展現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居安還要思危。新時代我國創新面臨著從“漸進式創新”向“激進式創新”轉變的局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對此,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將著力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支持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的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支持廣大科研人員勇闖創新“無人區”。同時,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新的科學、新的技術,助力催生新產業、新經濟。
把文化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北京冬奧會期間,吉祥物“冰墩墩”贏得世界追捧,“一墩難求”沖上熱搜。
冰墩墩廣受追捧,映射出的是一種文化創新理念。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創產品“出海”,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不斷出現。文化產業始終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據統計,2020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945億元。相關部門指出,“要著眼于高質量供給,充分發揮科技對文化的賦能作用,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道理顯而易見:大凡產業,以技術、人才、知識為基礎,當中最具競爭力、最具產業價值的部分,就是核心技術、核心人才。中國古代的絲綢、瓷器、茶葉,長期占據世界產業鏈頂端,成為國家經濟命脈之所系,正是在于古代中國對其核心技術的掌握和控制。那些附加在它們之上的,對于東方的浪漫想象、美麗傳說,實際上都是和今天的奢侈品一樣的“故事”,是賦予產品高溢價所必備的品牌內核。這種“技術”與“故事”的結合,就是“文化”。
如今,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之間逐步融合,各自煥發出新的生機,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剛過去的虎年春節為例,過去走街串巷互道祝福,現在遠隔千里通過錄制拜年視頻、制作節日表情包等方式表達思念,有的地方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為游客量身定做不同款式的節慶服飾,并制作“古風”拜年視頻。在沉浸體驗中,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發揚。
當中華文化中的美被充分發掘,并賦予當代表達,會激起現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鳴,這既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深耕和弘揚,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從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到“黃河之水天上來”;從冰立方逐漸破碎,到晶瑩剔透的冰雪五環;從冬奧會徽、吉祥物、火種燈,到獎牌、制服……傳統文化經過創新的加持和洗禮,讓人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與壯美。
身處互聯網時代,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把歷史“裝進口袋”,讓傳統文化“青春定格”,為古典意象增添“時尚質感”,這是一種文化的生長。隨著抽象的文化符號變為可感的真切體驗、厚重的思想理念以新穎的方式傳播呈現,傳統文化有了更多人情味和親和力,越來越多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得到認同,綠色轉型成為社會發展新動力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們更加注重技術進步的人文視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得到更多認同,綠色轉型成為社會發展新動力。
創新,既包括科技的創新,也包括理念的創新。我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僅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也將推動全球清潔能源革命,為全球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如今,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系,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實現平衡,這既是巨大考驗,也蘊藏豐富機遇。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在清潔能源技術、裝備、制造等環節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這是我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優勢。同時,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可謂時間緊、任務重,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壓力更大。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既是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也是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應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領推動作用,著力創新制度和政策供給,完善激勵引導、監督考核等各項機制。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圍繞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浙江溫州樂清率先試行“碳均論英雄”改革:企業效益怎么樣,不僅要論“畝均”,還要論“碳均”和“能均”,算好“能源賬”。“碳均”效益高的工業企業,可在財稅、金融、用地等方面享受到更優惠的差別化政策,以此激勵引導企業朝著數字化轉型、低碳化發展的方向創新挖潛。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從完善國家能源戰略和規劃實施的協同推進機制、完善引導綠色能源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建立綠色低碳為導向的能源開發利用新機制等方面提出多項舉措。根據《意見》,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基本制度和政策體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滿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規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強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
如今,在綠色創新支撐下的綠色經濟正在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大力推動綠色創新,抓住全球龐大的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市場所孕育的巨大機遇,搶占全球綠色發展的制高點,提高綠色技術和產品在全國市場中所占份額,為我國經濟的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李自強)
相關新聞
- 2022-03-08習近平: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 2022-03-082022全國兩會
- 2022-03-04省物產集團公司紀委:一封家信助清廉
- 2022-03-04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 中國式民主彰顯獨特優勢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