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窯洞里的詩與遠方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燕茹 通訊員 趙富生
崇信縣深挖地域資源優勢,創新利用廢舊窯洞資源,走出了一條“紅色傳承+特色養殖+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新路徑,讓沉寂多時的黃土窯洞煥發出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在黃寨鎮屈家洼村的青山翠谷間,4孔看似普通的窯洞承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這些窯洞與一般窯洞不同”,村民馬清幫指著窯洞介紹,窯與窯之間相互連通,每孔窯洞都鑿有通往溝底的暗道,在溝底懸崖峭壁上挖有“窨子窯”,用于儲糧備戰。
據史料記載,1943年7月在黃寨鎮屈家洼村來家灣成立了崇信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到1949年崇信解放時,全縣已建立45個黨支部,發展黨員803人。如今,這些紅色窯洞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資源。
崇信縣創新實施“窯洞養牛”模式,通過改造廢舊窯洞發展紅牛產業。該模式既節約土地資源,降低養殖成本,又能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旅融合發展。
錦屏鎮政府出資維修舊窯洞,配套修建基礎設施……一項項優惠政策,讓回鄉創業的朱海萍夫婦激動不已。在鎮政府的幫助下,朱海萍夫婦籌資5.2萬元購買基礎母牛10頭,在修葺一新的窯洞里搞起了養殖,10頭母牛個個膘肥體健,朱海萍的“牛算盤”也是越打越響,如今養牛規模已擴大到200頭左右。
“去年5月賣出5頭收入37000元,9月份賣出5頭收入41000元。”朱海萍掐指算起自己的收入賬,還清貸款后,每年能賺近30萬元。說起自己的“養牛經”,朱海萍自信滿滿:“窯洞通風好,冬暖夏涼,牛疾病少,坐膘快,關鍵還要人勤快。”
上乘的肉品,良好的口碑,使紅牛市場一路走俏,讓廣大養牛戶吃上了“定心丸”。“崇信紅牛肉質細嫩,口感潤滑,雪花肉1斤能賣到1000元左右。”崇信縣畜牧中心主任李紅孝介紹,通過在特定環境中的飼養和不斷改良,崇信紅牛已經成為肉牛系列中的高檔肉牛,牛肉產品深受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場顧客的青睞。
漫步錦屏鎮平頭溝村,古樸的窯洞莊園與山水相映成趣,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崇信縣通過“窯洞+”模式,打造了7條養殖示范帶,改造窯洞1700孔,養殖紅牛5500多頭,帶動全縣1200多戶農戶增收。目前全縣牛飼養量達12.6萬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從革命搖籃到文旅景點,再到致富平臺,崇信縣的廢舊窯洞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旅融合的重要載體,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崇信樣本”。
- 2025-07-15隴拍客丨肅南:雨霽麥浪涌 花海映祁連
- 2025-07-15【小隴畫報·391期】嘉峪關:草湖濕地公園 城市的“天然空調”
- 2025-07-15【甘快看】慶陽五千年中軸線上的文明密碼
- 2025-07-15【甘快看】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原淡水湖重煥生機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