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wǎng) >> 甘肅文化 >> 文史博覽

    甘肅之于中華文明有多重要?西夏這些遠古印記告訴你

    23-09-19 17:07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趙滿同

      原標題:西夏文中的中華文明

      作者:史金波(河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西夏文是宋遼夏金時期西夏王朝創(chuàng)制的文字,記錄西夏統(tǒng)治民族黨項族的語言。西夏滅亡后,黨項族與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于明清之際消亡,融入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為無人能識的死文字。20世紀初以來,在內(nèi)蒙古黑水城遺址,甘肅武威、敦煌,寧夏賀蘭山等處陸續(xù)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獻。百余年來,國內(nèi)外專家不斷解析文字,譯釋文獻,取得了巨大進展,催生了西夏學的形成和發(fā)展。西夏文及其文獻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明元素,揭開西夏文密碼,尋根探源,認真梳理、發(fā)掘,展示其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意義深遠。

      借鑒漢字創(chuàng)制西夏文,翻譯典籍弘揚中華文化

      西夏文是西夏立國前仿照漢字創(chuàng)制的,與漢字一樣,屬表意性質的方塊字,由橫、豎、點、拐、撇、捺等筆畫構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其文字構成受到漢字“六書”影響,有規(guī)律可循。《宋史》記載西夏文“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復”。八分體是漢字隸書體的一種形態(tài)。乍一看西夏文文獻,和漢文極為相近。在少數(shù)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漢文的一種。

    西夏文中的中華文明

      西夏文刻本《論語》 資料圖片

      西夏文創(chuàng)制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翻譯漢文著述,在西夏傳播中華文明的精粹。據(jù)文獻記載,西夏文創(chuàng)制后,便“譯《孝經(jīng)》《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所謂“蕃語”即指西夏語。西夏始終從中原地區(qū)源源不斷地吸收中華文化。第二代皇帝毅宗向宋朝“求《九經(jīng)》《唐史》《冊府元龜》”,宋朝賜予的《九經(jīng)》包括《易經(jīng)》《書經(jīng)》《詩經(jīng)》《左傳》《禮記》《周禮》《孝經(jīng)》《論語》《孟子》,為中華文化中重要儒學經(jīng)典的總匯。西夏早期重視儒學可見一斑。而宋朝也樂得賜予,這既是友好往來,又可對屬國進行教化。從出土的西夏文文獻可知,西夏時期翻譯了多種儒學典籍。如《論語》《孟子》《孝經(jīng)》等都有西夏文譯本。此外還翻譯了史書《十二國》《貞觀政要》,兵書《孫子兵法三注》《六韜》《黃石公三略》《將苑》,類書《類林》等。

      西夏人不僅翻譯、學習儒學經(jīng)典,還能應用于實踐。如在漢文和西夏文對照的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就有審理案件時引用《孝經(jīng)》的內(nèi)容。西夏仁宗時期的宰相斡道沖是一位黨項族儒學大師,他不但翻譯中原地區(qū)的《論語注》,還加以發(fā)揮闡述,撰寫論語解義二十卷,名為《論語小義》,卓然一家。他又通曉《易經(jīng)》,著有《周易卜筮斷》。可見西夏文起到了傳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橋梁作用。

    西夏文中的中華文明

      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xù)》 資料圖片

      有的漢文典籍譯為西夏文后,在中原地區(qū)此種文獻卻失傳了。保留下來的西夏文本就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如《孝經(jīng)》有多種注本,其中宋朝呂惠卿所注《孝經(jīng)》就未能傳之后世,西夏文本《孝經(jīng)》則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呂注《孝經(jīng)》,可據(jù)此重拾遺珠。《類林》是唐代的一部重要類書,分類記古人事跡,以儒家思想作褒貶。西夏時期《類林》被譯成西夏文,并刻印出版。此后中原地區(qū)漢文本《類林》失傳。西夏文本《類林》的出土,使后人得以重見《類林》原本內(nèi)容,補充了闕失。

      記錄西夏歷史文化,賡續(xù)中華文明

      西夏不僅在創(chuàng)制文字初期就翻譯了中原地區(qū)的詞典鼻祖《爾雅》,后來還仿照漢文經(jīng)書小學類典籍編纂西夏語的字典、辭書和蒙學著作。如西夏文《文海寶韻》兼有漢文《說文解字》和《廣韻》的特點。西夏文《五音切韻》則參照了中原地區(qū)等韻的韻圖和韻表。西夏文《碎金》模仿漢文《千字文》,將1000個不重復的西夏常用字編成了五言詩,描摹西夏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景。西夏文《三才雜字》也仿照中原地區(qū)蒙書,分門別類地編排西夏語常用詞語。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番漢合時掌中珠》,書中序言明確提出“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shù)”。明確主張民族間要通過掌握不同語言,深入交流,和合共處。書中分類編輯西夏文和漢文對照詞語,每一詞語都有四項,中間兩項分別為西夏文和相應意義的漢文,左右兩項分別為中間西夏文和漢文相應的譯音字。這是一部精心編纂的黨項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文字的工具書,也是最早的雙語雙解四項詞典,在辭書編輯、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中華文明增光添色。

      西夏還受《爾雅》影響,編纂了大型西夏類書《圣立義海》,分門類地記錄西夏自然狀況、社會制度、生活習俗以及倫理道德等詞語,每一詞語下有雙行小字注釋。還編纂了西夏諺語《新集錦合諺語》,共收364條諺語,每條諺語由字數(shù)相等的上下兩聯(lián)句子組成,內(nèi)涵深邃,富有哲理性、教化性。

      西夏文化典籍,既借鑒吸收了中原文化典籍中的優(yōu)秀成果,賡續(xù)了中華文明,又顯示出民族特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

      繼承中華法系,效法中原社會文書

      在已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世俗著作中,全面反映西夏法律、社會的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以下簡稱《天盛律令》)最引人注目。此法典共20卷,150門,1461條,是中國中古時期的一部綜合性法典。因記載西夏社會的漢文資料十分稀少,西夏往往被稱為“神秘的王朝”。《天盛律令》是記載西夏社會最全面、最集中、最重要的典籍,為西夏歷史、社會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嶄新局面。《天盛律令》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受到中原王朝成文法《唐律疏議》和《宋刑統(tǒng)》的重大影響。此法典既取法中原王朝法典之長,又依據(jù)西夏實際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的特點,為中華法系的傳承和發(fā)展作出了顯著貢獻。此外還有西夏文寫本《亥年新法》《法則》,以及軍事法典《貞觀玉鏡統(tǒng)》等法律著作。

      出土的西夏文獻中還有大量的戶籍、賬冊、契約、軍籍、告牒、書信等社會文書,約有1500余件,比敦煌石室所出經(jīng)濟文書的數(shù)量還多。這些文書多仿照中原地區(qū)相關文書的程式,如契約包括立契時間、立契者姓名、契約內(nèi)容、違約處罰,最后有立契者、證人等簽名畫押。這些反映西夏社會實際狀況的原始資料,對研究、認識西夏社會具有極高的價值。其中有的文書還有特殊的文獻價值,如西夏文軍籍文書記載了基層每年登錄軍人及裝備的具體狀況,是中國古代保存至今的軍籍文書實物,有特殊的文獻價值。又如西夏文的戶籍和契約中都記錄了西夏時期不同民族通婚的事實,是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見證。

      出土的西夏文獻中還有移植或參考漢文醫(yī)書的醫(yī)方。源于中原歷法的西夏文和漢文合璧的歷書,則連續(xù)80多年,是中國歷法史上鮮見的歷書原件。

      傳承中華科技成果,弘揚中國活字印刷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fā)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印刷術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宋朝沈括在其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昇發(fā)明和使用活字印刷的實況,但活字印刷實物沒有傳承下來。前些年,一些國外的專家質疑中國活字印刷的發(fā)明,也往往以此為口實。

      在出土的西夏文印刷品中發(fā)現(xiàn)了多種西夏文活字版實物。如在甘肅省武威市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jīng)》具有早期泥活字印刷的諸多特點,是泥活字印刷品。在寧夏賀蘭山方塔中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續(xù)》九冊,除版面有木活字印刷特征外,在文中標示頁碼的漢字中,形近的字如“二”“四”等有倒置現(xiàn)象,系活字印刷中不經(jīng)心錯排所致,更能確認為活字印刷品。在黑水城發(fā)現(xiàn)的文獻中還有西夏文“活字”二字。多種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面世,確認了與宋朝同時的西夏不僅效仿中原地區(qū)的泥活字印刷,還進一步成功使用了木活字印刷,為中國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提供了確鑿證據(jù),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肯認,維護了中國首創(chuàng)活字印刷的地位,突顯了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

      翻譯漢文大藏經(jīng),譯介藏傳佛教經(jīng)典

      西夏所轄領土為宋朝舊地,有信仰佛教的基礎。在同時期的宋朝、北部的遼朝和西部的回鶻、吐蕃都信奉佛教的氛圍下,西夏也在境內(nèi)大力推行佛教。西夏立國前后曾6次向宋朝求取漢文《大藏經(jīng)》。另外一個重要舉措就是以宋朝所賜《大藏經(jīng)》為底本,翻譯成西夏文大藏經(jīng)。西夏皇室聘請高僧,組織譯場,開啟大規(guī)模的譯經(jīng)事業(yè)。期間惠宗皇帝和皇太后曾親臨譯場。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一部出土于寧夏的西夏文佛經(jīng)中,存有一幅珍貴的譯經(jīng)圖。其中用西夏文標識出上部主譯者白智光及助譯者的姓名,下部標識出皇帝、皇太后的名稱。中國自佛教傳入后,歷朝不斷開設譯場譯經(jīng),但保留下譯經(jīng)圖的只有西夏這一幅。《西夏譯經(jīng)圖》形象地展示出中國古代譯經(jīng)的場景,具有獨特的文獻價值。據(jù)西夏文獻記載,西夏自第一位皇帝元昊稱帝當年開始譯經(jīng),經(jīng)過53年時間,歷經(jīng)四代皇帝,共譯3579卷佛經(jīng),形成《西夏文大藏經(jīng)》。

    西夏文中的中華文明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譯經(jīng)圖》 資料圖片

      已出土的西夏文文獻中,佛經(jīng)為最大宗,共有400余種,數(shù)千卷冊。其中除漢傳佛經(jīng)外,還有譯自藏文的藏傳佛教經(jīng)典。西夏任用藏族僧人與黨項族、漢族高僧共同翻譯藏傳佛教經(jīng)典,第一次將藏文經(jīng)書翻譯成另外一種民族文字。

      西夏時期翻譯、傳承漢文《大藏經(jīng)》,請回鶻僧人白智光等主譯西夏文大藏經(jīng),并譯介藏文佛經(jīng),這種多民族的融通合作,交相輝映,是中國多民族文化密切交流、共同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在中國佛教發(fā)展史上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從側面顯示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總之,從西夏文及其文獻可以看到,其中蘊藏著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內(nèi)涵。由此還可深刻認識到,中華文明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澤被民族地區(qū),在各民族中不斷凝聚認同,弘揚發(fā)展,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資源,彰顯著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wǎng)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wǎng)”。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中國甘肅網(wǎng)微信
    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中國甘肅網(wǎng)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wǎng)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wǎng)(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wǎng)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 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中字| 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播放免费|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婷婷中文娱乐网开心|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新浪|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高清免费| 中文无码人妻有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高清版|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