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敦煌石窟的營造


敦煌因石窟而聞名古今、享譽天下。而敦煌石窟是什么人建造的,又是怎樣建造出來的,這是每一個關心敦煌石窟的人首先需要了解的問題。
A.敦煌石窟是如何營造的?
首先,敦煌石窟是什么人營造的,即石窟的主人是誰。
敦煌石窟的營造者,可以分為窟主、施主和工匠三類。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是出錢出力幫助窟主建窟的人;而工匠則是石窟營造的具體操作者,按照實際需要可分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畫匠、木匠等。
第二,石窟營造的程序、技術及營造一座洞窟所需要的時間問題。
一個洞窟從始建到完成,一般需要經過整修崖面、鑿窟、繪制壁畫塑像、修造并裝飾窟檐或殿堂等程序。敦煌文書中有一篇《營窟稿》,內容為慶贊佛窟落成的一些提綱挈領性的詞語,特別是它對佛窟營造過程的具體描述,是佛窟營造記贊文書的文范。全文如下:
“創茲靈窟,締構初成。選上勝之幽巖,募良工而鐫鏨。檐楹眺望,以月路(露)而輝鮮;門枕清流,共林花〔而〕發彩。龕中塑像,模儀以毫相同真;侍從龍天,亦威光而恒赫。往來瞻仰,爐煙生百和之香;童野仙花,時見祗園之萼。既虔誠而建窟,乃福薦于千齡;長幼合家,必延壽于南岳。請僧設供,慶贊于茲,長將松柏以齊眉,用比丘山而保壽按照《營窟稿》所記。”
“選上勝之幽巖”即選擇造窟崖面,確定該窟在崖面上的位置,是佛窟營造工程的第一步工作。“募良工而鐫鏨”,即雇請工匠開鑿石窟。但崖面原貌不是很整齊,鑿窟前還需要進行整修,也屬于“良工”們的任務。“龕中塑像,模儀以毫相同真;侍從龍天,亦威光而恒赫”,這是對洞窟內塑像與壁畫內容的描述和贊頌,這里應該理解成對佛窟內整個壁畫內容的敘述和贊頌的提示。在佛窟中,塑像和壁畫的具體內容、數量多少以及規模大小都是不同的。在佛窟營造文書中,不論碑銘還是贊記,對窟內塑、畫內容的描述和贊頌是最主要的內容,表現得最詳細、最具體、最生動;所占篇幅相對來講也最大。“檐楹眺望,以月露而輝鮮;門枕清流,共林花而發彩”,是對建成后的佛窟外貌的描述。清流指窟前的大泉溪水,這里把建成的某一洞窟與整個莫高窟的環境聯系在一起進行描繪;當然,這里也包括了修建洞窟前木構窟檐的內容。
B.營造一座佛窟需要多少時間?
對一座佛窟營造所需的時間多少,我們也是通過營造過程的這幾個階段來統計:
整修崖面與鑿窟時間,這一點,洞窟本身無法反映,但根據文獻中保存的一些間接和零星的記載可知,一個大型洞窟的開鑿,一般需要一年到三年的時間;小型窟龕所需時間會短些。而高達數十米的大像窟,也得花上四五年時間才可鑿出。壁畫與塑像的繪制時間,文獻中所反映的也就是三個月到半年時間。根據安西榆林窟第20窟的畫工題識記載,這座中型洞窟,從頭到尾是由一位畫匠在兩個半月內完成全部壁畫的繪制工作的。而在一座洞窟的營造過程中,修建窟檐所用的時間是最少的。我們從現存的窟檐題梁中可以看到,其營造時間的某年某月某日寫得十分詳細和具體。這些窟檐也就是在一天之內建成的,加上營建前后的備料和妝繪,最多有一個月時間就足夠了。
在敦煌石窟營造史上,一般說來,一座洞窟營造時間的長短,由于受到洞窟規模大小、窟主的財力和勢力、社會變遷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也就各不相同。莫高窟的窟主有官宦、高僧、大族、庶民百姓等各個階層的各類人物。有一些洞窟要在幾百年中、經歷幾個朝代才能建成。這些情況比較特殊,需要作具體的探討。
要全面了解石窟營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石窟群的形成過程。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境內及其周圍大大小小的石窟群,最大的當然是敦煌莫高窟,但它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大的規模,而是經歷了十多個朝代的一千多年時間才形成的,最少也經歷了五百多年時間才有今天的規模。而在今天,已經看不到石窟開鑿前或開鑿過程中的面貌的情況下,要較好地理解這一問題,就需要一種新的方法,這就是考古學上所謂的“崖面利用”。崖面利用,換言之,即是對可以用來開鑿石窟的整片崖面的利用。在可以利用的崖面上,開始,一般都是懸空開鑿,因為受到地面與洞窟間的交通和勞動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每一個時期所鑿洞窟相對比較集中。后來者以先開洞窟為中心向崖面的左、右兩邊或上、下擴展,在崖面上形成一個個“時代區域”——所有洞窟在崖面上按時代順序排列組合,顯得很有規律。當然,崖面上也有一些以后時代里“穿縫插針”的洞窟,那是在窟群崖面(可使用崖面)達到飽和狀態后出現的情況。而且,它與原時代崖面上洞窟的排列組合顯得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是在破壞了先代崖面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些,在崖面上可一目了然。
敦煌石窟的各石窟群所處崖面一般就是這樣的崖面系列。特別是莫高窟,一個個“時代區域”和各個營造時期(特別是早期、前期)的洞窟,在崖面上按時代順序排列得十分有規律。早在十世紀中期,由敦煌僧團發布的在莫高窟“遍窟燃燈”的榜文,將崖面劃分為10個燃燈區域,這10個區域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莫高窟崖面上的時代性。
C.莫高窟窟群崖面的演變過程
莫高窟窟群崖面所展示的演變過程是:
從公元366年開始,兩位創窟的和尚樂傅和法良建成268和272窟。以后的50多年時間里,只有這兩個洞窟孤懸于莫高窟崖面上。
公元421一433年間,北涼占據了敦煌,莫高窟也第一次正式開始大規模的營造。這次營造活動的內容,包括268、272窟的改建和275窟的新建,以及三個洞窟按各自的功能統一計劃和安排繪制了壁畫和塑像。這樣,莫高窟崖壁上首次出現了一組可供僧侶們禪修、朝拜與進行大眾佛教活動的獨具特色而又有一定規模的佛教建筑。整體北朝時期,莫高窟所營造的洞窟,在崖面上以十六國時代的三個洞窟為中心向南北兩邊擴展延伸,南面接268窟向南至246窟,其中256窟為后代擴建;北面接275窟向北,分上下兩層,上層從454窟周圍開始至428窟,下層285窟開始至305窟(該層為現存崖面上的一介夾層,北至321窟,南至65窟)。這三條線上的洞窟加起來共有50多座。另外,這些洞窟都是懸空開鑿。當時,莫高窟曾有過在崖面的最底層營造洞窟的嘗試。例如487、488、489諸窟與北涼、北魏窟在同一垂直面上,低于現在的地面五米左右,洞窟地面可能與當時的大泉河床底面平行,因其無法解除洪水和積冰給其帶來的危害,不久這些洞窟被廢棄不用,以后也未曾再于這一平面營造過洞窟。隋代的莫高窟崖面,是在先代窟群崖面的基礎上向南北兩頭拓展。當時莫高窟崖面上的洞窟是上下兩層,上層248窟至428窟一段,下層285窟至305窟一段。隋代開始,上層接428窟向北,營造了427窟至376窟一段,接248窟向南營建了246、244、242諸窟;下層即現在崖面上的夾層,接305窟向北營造了306窟至317窟一段,接285窟向南修建了282窟至64窟一段。經過隋代的營造,莫高窟窟群崖面已較完整而又頗具規模,上下兩層洞窟懸空開鑿在600多米長的崖面上,上層南起242窟,北至376窟,下層南起64窟,北至317窟,共計窟龕大小140余。同今天密密麻麻如同蜂窩似的崖面比起來,當時崖面上的景致則獨具一格。這種情況在敦煌周圍其他一些小型石窟群中至今還可看到。
從公元642年開始,由于最早營造的220窟率先在遠離其他石窟共140米的崖面上鑿建,打亂了崖面的發展規律。經過200多年的營造,至少到九世紀中期時,莫高窟南區近百米長的窟群崖面的洞窟已經達到飽和狀態。所以我們說,莫高窟窟群崖面在唐代就已形成了今天的規模。至于后來數百年間的繼續營造,除了重修前代窟龕外,新建的為數不多的佛窟也沒有突破唐代崖面的范圍。
文/馬德
- 2023-03-16絲綢之路上的“國寶級”文物
- 2023-02-27圖解|穿越千年!揭秘南佐遺址文化密碼
- 2023-02-23【甘快看】四角坪遺址發現秦代疑似濾水裝置
- 2023-02-23【走近考古】甘肅考古與黃河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