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虎添翼 張掖四只“老”虎賀新年

彩繪虎畫像磚

戰國銅虎飾

銅虎符

漢代銅虎飾
中國古代北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形成了北方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虎作為森林之王,先民希望分享它的強悍、勇武,要祭而拜之。于是,北方民族的原始先民在狩獵經濟背景下逐漸形成了對虎的神圣崇拜,直至今日,虎依然在人們的文化心理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在文學作品、民風民俗中多有呈現。
今天帶您了解張掖市的4只“老”虎。恭祝廣大讀者新年如虎添翼、虎年大吉!
彩繪虎畫像磚
這件高臺縣博物館館藏的漢晉彩繪虎畫像磚,長42.5厘米,寬20厘米,厚6.5厘米,出土于駱駝城苦水口1號墓葬,屬國家二級文物。作為“四神”形象之一,多見于墓葬中磚砌門飾構件之上。
畫面所繪之虎,虎身整體纖長體態優雅,呈“C”字形,這種造型很容易聯想到瑜伽中的虎式。虎頭兩耳寥寥幾筆繪出毛發感,虎口大張仿佛有長嘯之聲,虎須隨風飄揚,更添動態之感,細長的脖頸下虎前肢舒展虎爪前伸,而后肢則一屈一伸,伸長的后肢賦予力量感,使畫面更有張力,屈起的后肢和彎曲的尾巴增添了寫實感,讓栩栩如生這四個字變得具體化。再仔細看,虎身側有一白色翅膀高高揚起,正合了“如虎添翼”的寓意。
戰國銅虎飾
這件山丹縣博物館館藏的戰國時期的銅虎飾長10.2厘米,寬5.4厘米。扁平片狀,虎耳聳立,張口露齒,作匍匐狀捕食爪下小獸,虎尾上甩與身齊平,虎身前部開圓形穿孔。器型簡潔,線條流暢。其為國家二級文物。
相較于之前或飄逸騰飛或圓潤可愛或詼諧有趣的老虎形象,這只虎可稱得上“兇猛”,尖利的牙齒,壯碩的虎爪,輕易被壓制的小獸,無一不在彰顯它百獸之王的勇猛。
銅虎符
這件山丹縣博物館館藏的銅鑄虎符通長9.5厘米,兩半相合在一起,呈臥虎式,合符內側有三個卯榫符合。虎符銘文清晰,造型優美。虎背部兩半有錯銀篆書銘文:“與長社太守”“為虎符左二”。其為國家二級文物。這件虎符虎目平視面容溫和,伏臥姿態和上翹的虎尾顯得俏皮又生動。與威風凜凜或者勁瘦有力的虎符不同,圓圓的虎頭、圓潤的四肢與后臀,增添了幾分憨厚可愛。
漢代銅虎飾
這件山丹縣博物館館藏的頗具動感的漢代銅虎飾,高4厘米,長5.6厘米。昂首睜目,張口咆哮,虎尾挺直,尾尖回勾,胸腹前突,后腿曲蹬。行云流水般的雕工勾勒出毛發的同時,也將虎身的健壯展現出來。
這件文物最吸引目光的便是回望的神情和充滿力量且帶著些調皮的后肢。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曹勇 通訊員 胡蘇兒
相關新聞
- 2022-01-24【奔流文化·器物】從絲路舞馬到北京冬奧 “一起向未來”
- 2022-01-24修復哈達鋪鎮郵政代辦所
- 2022-01-24隴右野虎覓蹤
- 2022-01-20哈達鋪會議的歷史作用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