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彩陶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
—— 訪彩陶修復技藝傳承人馬黑麥


繪制彩陶王

修復古彩陶

給學徒們講解如何制作彩陶

應邀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參展
馬黑麥,1971年6月出生于甘肅積石山縣銀川鄉工匠村。現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臨夏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臨夏州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齊家文化研究會理事,臨夏彩陶修復與藝術品制作技藝州級傳承人。2017年11月仿古彩陶《四扇屏》《尖底瓶》榮獲第二十四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制作技藝二等獎;2018年3月參加赴俄羅斯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參展彩陶作品10件,被中國駐俄領事館和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收藏。2018年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赴俄交流歸國匯報展上彩陶仿制品《彩陶王》榮獲一等獎、慶祝甘肅省第十四屆運動會臨夏州書畫作品展覽中榮獲二等獎、第一屆“天元杯”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中《穿越時空彩陶》榮獲一等獎。
甘肅省境內有著極為豐富的彩陶遺存,如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辛店文化等。臨夏是甘肅彩陶出土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史前文化研究成果最顯赫的地區之一??脊虐l現表明,早在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臨夏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后,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農業部族開啟了史前文明的曙光,青銅時代的齊家、辛店等文化進一步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臨夏彩陶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青銅時代,以器型優美、紋飾絢麗、色彩鮮艷、圖案多樣而久負盛名,故而臨夏又有“彩陶之鄉”的美譽。那么,除了博物館,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去了解久負盛名的彩陶文化呢?近日,記者采訪了來自臨夏的史前彩陶鑒定家和修復家,也是彩陶仿制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馬黑麥,他讓記者沉浸式體驗了彩陶文化的獨特魅力。
馬黑麥出生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銀川鎮工匠村。他的爺爺是泥瓦匠,父親傳承衣缽,做水缸和花盆等家用的瓶瓶罐罐。馬黑麥告訴記者,他從小在祖輩的耳濡目染下和泥巴“打交道”,天生喜歡陶土的原始芬芳,更驚嘆于陶土變成一個個精美器皿的過程。小學畢業后,馬黑麥跟隨爺爺做陶器制品,之后在父親的帶領下,從修復各種遠古彩陶入手,學習彩陶知識,研究出土彩陶的識別和鑒定,仿制古代各類彩陶器型等,成為河湟彩陶制作工藝第三代傳人。
一件仿古彩陶的完成,其鑄造過程是相當繁復的。馬黑麥告訴記者,首先選擇可塑性較好的黏土,剔除雜質后,加水攪和,再經陳化。將加工后得到的較細較純的泥料修正成外形規整的陶坯,在陶坯半干時再浸入極細的泥漿中,掛上一層陶衣,再烘干后,用天然顏料進行彩繪。而修復彩陶是另外一個過程,首先要用專用的藥水清洗古彩陶碎片,清洗完成再用膠水粘貼,操作過程必須要集中注意力,稍有差池就會功虧一簣。
通過馬黑麥的彩陶作品記者了解到,彩陶從類型上講,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邊家林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從器型上講,有罐、甕、壺、盆、豆、缽、杯、爵、鬲、鬶、鼎、鳥型器等,且有大有小,有的原比例仿制,有的放大或縮小。從紋飾上講,有動物紋、水波紋、旋紋、三角紋、折線紋、葉形紋、同心圓紋、回型紋、鋸齒紋、菱格紋、蛙紋、四大圓圈紋、太陽紋等等。
多年來,馬黑麥潛心研究彩陶制作及修復技藝,并盡己所能開展彩陶文化的宣傳交流:2008年,他在臨夏市古玩城開設鋪面修復古彩陶,為省內外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開展專業修復工作,修復的彩陶數量已達上萬件。2015年,他又創辦了甘肅河湟彩陶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了仿古彩陶工藝品的研發生產,目前有10類200多個品種,比如彩陶的茶具、餐具、燈具,彩陶裝潢藝術品等新的產品,并在蘭洽會展出了部分精品,受到外界廣泛關注。馬黑麥說:“這些新研發的彩陶產品適合人們欣賞和日常使用。彩陶不應該只陳列在博物館里,或者被私人收藏,它應該走入尋常百姓家,這樣的彩陶才是‘活著’的彩陶,我想通過我的努力讓彩陶在現代社會也能煥發出生機!”
在馬黑麥眾多的彩陶仿制品中,“彩陶王”是他最常復原的一件。 2018年4月,馬黑麥的作品《彩陶王》榮獲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赴俄交流歸國匯報展上一等獎,參展的10件彩陶作品被中國駐俄領事館和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收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代表作《彩陶王》,1950年出土于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是一件國寶級文物。這件彩陶甕以器形高大、圖案精美而聞名全國,甕高49.3厘米,口徑18.4厘米。口平如切,短頸調肩,腹部逐漸下收??谙掠兴膫€突角、腹飾對稱的環形耳。器外壁以黑色繪三層紋飾。上腹施旋紋間以圓圈點,猶如黃河奔騰,巨瀾翻卷;腹下似微風鼓浪,玉珠輕濺,具有流線韻律和強烈的動感。我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看到了這件陶甕,將其譽為《彩陶王》,現珍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世人所矚目。馬黑麥說:“早在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就會制作精美彩陶。他們用紅泥做坯,用黑、紅、白色的顏料繪制豐富紋飾。5000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歷史遺跡,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能復制這件國家一級文物是我的榮幸,且這件文物也是在家鄉出土的,能讓彩陶在國際上獲獎,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彩陶讓我感受到了作為非遺傳承人肩上的責任和工作的意義。”
2016年,馬黑麥參加了臨夏清真食品博覽會和農博會,并策劃了馬家窯彩陶舞蹈《遠古陶韻》,在開幕式上演出,還制作了舞蹈光盤,借助媒體開展宣傳,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2017年5月,馬黑麥攜多件精品彩陶參加了深圳文博會,其中20多件精品被當地企業家收藏。2017年9月,他被讀者集團聘為專家顧問,之后接待研學活動學生10多次。2017年11月,馬黑麥參加了敦煌旅游產品展銷會,取得了較好地宣傳推介效果。
2018年,馬黑麥被臨夏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授予“彩陶復制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6月,當地政府對接天元公司給馬黑麥無償籌建了茶馬古市彩陶藝術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贊揚,這里也被確定為讀者出版集團讀者研學旅行教學基地、甘肅民族師范學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河州科普研學師范基地,齊家文化研究會作為陶藝研學共創孵化基地等。想把彩陶制作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播出去,他深感肩上的責任大、任務重,從此也立志將彩陶制作工藝盡己所能地傳承下去。目前,他已培養出專業彩陶制作人員10余名,修復人員2名。 2019年起,馬黑麥還與研學機構合作,面向學生、成人開辦彩陶制作課程,共計有20多個國家的師生千余人參加。除了親自為臨夏本地的孩子們上彩陶制作課外,他還經常去蘭州等地為孩子們講解和演示彩陶文化和技藝。他通過彩陶讓大家了解家鄉文化,把古老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經過數十年不懈地努力,馬黑麥的史前彩陶鑒定與修復技藝、彩陶工藝品仿制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再加上他積極參加各種交易會、博覽會、節會,其彩陶工藝品已聲名遠播,深受省內外彩陶愛好者的青睞,漸漸的,他的彩陶作品在眾多展賽中也屢獲殊榮:如仿古彩陶《四扇屏》《尖底瓶》榮獲第二十四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制作技藝二等獎;《穿越時空彩陶燈》《遠古陶鑒》分別在第一屆、第二屆臨夏州“天元杯”文化創意設計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三等獎。《雙機馬拉戰車》被甘南州舟曲博物館收藏。他的“彩陶修復與藝術品制作技藝”被列入臨夏州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他的事跡也被載入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刊《時代報告》。
彩陶蘊含著神秘而古樸的遠古文化,其精巧的技藝更蘊含著古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包含著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民族情感。馬黑麥用自己的方式“復原”了古人的勞動方式和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延續,他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為己任,追根溯源,不斷探索,將彩陶文化的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在國家大力倡導和發展文化產業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021年12月23日,馬黑麥被當地政府授予“提名河洲工匠”獎,對此殊榮馬黑麥感到榮幸的同時又深感責任重大,就像他說的:“彩陶傾注了我對家鄉的感情,我會繼續努力將彩陶技藝和文化發揚和傳承下去,相信我們非遺傳承人的路會越走越寬廣。”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華 靜
相關新聞
- 2022-01-062021年甘肅文物工作十大亮點公布
- 2022-01-06白衣寺保護修繕工程項目召開專家咨詢會
- 2022-01-06甘肅省博5件館藏文物有小名啦
- 2021-12-30甘肅百年考古展:觀眾可近距離接觸最新考古成果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