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眼
永登苦水鎮(zhèn), 豬馱山巔李佛爺

豬馱山
蘭州市永登縣有個苦水鎮(zhèn),此鎮(zhèn)以盛產玫瑰聞名四方,素有“玫瑰之鄉(xiāng)”的稱號,每年春夏之交,萬畝玫瑰繁花似錦,綠地生煙,香溢十里。
苦水鎮(zhèn)苦水街河西一公里處,有一尊高達21.95米的鎏金銅像聳立在豬馱山巔,數公里之外就可看見。豬馱山,原名萱帽山,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據說這里是康熙御封的“滲金佛祖”得道圣地。
康熙御封滲金佛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與當地一名得道高僧有關。
傳說,自宋代以來,永登萱帽山上就有寺廟,叫西山寺。寺內有佛殿、碑碣,千年香火延續(xù),游蹤不止。而萱帽山變?yōu)樨i馱山,則與一位濟公式的人物——風顛和尚有關。
相傳,清順治八年(1651年)農歷四月初八,苦水鎮(zhèn)苦水街東巷李氏家出生一兒,俗名李福,李福長大后出家為僧,自命僧名無情,后改僧名超度,號風顛,俗稱李佛爺,后人亦稱為風顛濟公。
據說李福自小念過兩三年私塾,十一二歲開始務農,十八歲出家到萱帽山修行,他見山寺寥落,許愿補葺。為了修葺十王殿,風顛天天趕著一頭豬搬運磚瓦,他還給這頭豬起了個“自醒”的名字。每天往山頂運送磚石,風顛自己身背六塊,豬馱四塊,日日運磚不輟。他的這一行動感動了周圍的人,大家都來義務投工,募化捐資,最后實現了夙愿。自此,萱帽山便叫成了“豬馱山”。
李福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農歷臘月初八圓寂于西安市。傳說,他圓寂后,眾僧在他端坐的遺容上涂金粉,一涂再涂,總是不顯光亮,覺得奇怪。不久,消息傳到京城,康熙皇帝說:“莫非他是滲金佛?”一語道破玄機,風顛遺容頓生金光,燦燦照人。因此,后人也常稱他為“滲金佛祖”。
風顛和尚“舍身求雨”“煮身濟賑”“怪治久病”“翻地壓砂”“巧計修橋”等故事在永登地區(qū)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今天西安碑林中還存有他繪的達摩像石刻,《風顛和尚言語錄》《滲金佛祖救劫經》現在仍然流傳于民間。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
相關新聞
- 2021-06-17歷史眼丨張果老是正寧人?他與甘肅福緣不淺
- 2021-05-24歷史眼丨名劇《牡丹亭》 故事源于甘肅武都
- 2021-05-13歷史眼丨十二巨人過臨洮 紫云山佛歸寺傳奇
- 2021-05-07歷史眼丨唐玄宗做了個怪夢才有了正寧縣之名
精彩推薦
-
圖解|甘肅出臺科技創(chuàng)新最全措施 給科技人吃下“定心丸”
-
文明綠色出行漸成蘭州新時尚
-
蘭州市交通重點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
產業(yè)發(fā)展齊頭進 交易市場穩(wěn)增收 蘭州榆中縣新營鎮(zhèn)打好“綠色”“生態(tài)”兩張名片
-
多措并舉保暢通 齊心協力治擁堵 蘭州市交通重點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
任振鶴在參加甘肅省政府辦公廳秘書一處黨支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組織生活會時強調 對黨忠誠求實擔當 團結緊張敬業(yè)樂業(yè) 在學習黨史中走向未來在服務大局中實現價值
-
激發(fā)科研人員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甘肅省將為符合條件的科研院所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
-
尹弘在甘肅省信訪局調研時強調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將心比心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