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父親的餃子情結
我小時候家里比較貧困,好幾天才能吃上頓白面。至于吃餃子,要么得家里來了親戚,要么就是過節。
可生在窮鄉僻壤,家鄉人在困頓歲月的長久消磨中,把很多節日都過成了尋常日子。比較在意的,大概只有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冀中老家一帶的習慣,是“初一餃子十五菜”。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兩個重大節日,一般人家傳統上都是熬一鍋肉菜。“法定”吃餃子的節日,也就只剩下春節了。
我父母都是尊崇傳統、又對生活充滿儀式感的人,日子過得循規蹈矩,對傳統的節晌更是一絲不茍。所以,我們家的生活節拍與一般家庭有所不同。譬如冬至。從我記事起,每到冬至這天,家里就一定會包餃子吃。父母說,冬至大如年呢!
至于為什么說“冬至大如年”,年少懵懂的我當時并不明白。按照當初的理解,冬至有餃子吃,不是年又是什么?!
年齡稍大些后,我漸漸明白冬至是冬至年是年,可終究還是不曉得為什么人們總說“冬至大如年”。為解開心中的疑惑,我便去問父親。父親是1948年畢業的老師范生,也算是飽讀詩書。他告訴我: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以“土圭法”測得“日影”最長和最短的日子,就是現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將“日影”最長的一天作為新一年的開始。因此在遠古時代,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到了冬至才過新年,每年冬至為一年的元旦。父親說,“冬至就是曾經的年呢!”
可父親的話,到了母親那又是另一番解釋。母親說,父親對冬至情有獨鐘,與他兒時的經歷有關。父親3歲父母雙亡,和兩位哥哥同他們的爺爺相依為命,靠討飯為生。
有一年冬至這天,小哥兒仨像往常一樣出村要飯。這天他們去的是離家5里地的南答村。可一連幾家,都吃了閉門羹。眼看時交中午,肌腸轆轆的父親餓得眼冒金花,一步都走不動了。兩個哥哥輪流背著他,來到一戶人家。主人看小哥兒仨實在可憐,沒忍心趕他們走,拿出來半個玉米窩窩。兩個哥哥都沒舍得吃,全給了我父親。見我父親狼吞虎咽,主人隨口問了一句:你們是哪村的?大伯說是小王村。主人又問你們的爹叫什么?大伯說出了我爺爺的名字。主人聞聽,頓時聲淚俱下:“孩子們,這是你舅家啊,快進屋去吧!”原來,小哥兒仨誤打誤撞地把飯討到了親娘舅家。冬至這天,父親在舅舅家,平生第一次吃到了餃子,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過年!是啊,對父親來說,這個冬至,真的是大如年啊!以至于多少年后,每逢冬至這天,父親一定會把他舅舅接來,在我家吃頓餃子,直至舅爺去世……
從此,我終于理解了父親為什么那么愛吃餃子,為什么把冬至餃子看得如同過年一樣隆重。也許,在別人看來,冬至吃餃子,無非是一種傳統的繼承和對美好生活的享受;而在父母看來,冬至餃子,是對歲月的一種回望,是對生活的一種感恩,也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劉明禮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