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杜甫與鹽官鎮的鹽井
唐肅宗乾元二年,亦即公元759年,正是“安史之亂”如火如荼的當兒。這年七月,詩人杜甫自華州攜家來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在秦州客居三個月,由于生活沒有著落,當年十月杜甫被迫從秦州出發,經赤谷、鐵堂峽至鹽官鎮。
杜甫來到歷史上稱為鹵城,現在是禮縣的東大門和第一重鎮的鹽官鎮,見草木受鹵氣浸漬而凋枯,青煙滿川,人們正忙于煮鹽,又深慨上下其手、公私爭利,遂作《鹽井》一詩:“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當時,官家規定產鹽的任務很緊迫,鹽民汲井煮鹽,挽車運鹽,操作十分辛苦。官家抬高鹽價,鹽商又從中漁利。看到這一切,詩人大為感慨。“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十斗為斛,即是說,鹽商以每斗三百錢買進,以每斛六千錢賣出,倍獲其利。雖然杜甫為我們留下了一幅當年鹽井興旺發達的盛況,但詩中感嘆“為世亂民困作勞求活而憫之”百姓的困苦,讓我們至今為之感慨。
據《禮縣史話》記載,位于鹽官鎮南門外騾馬市場附近的鹽井,發祥于周代秦人占據時期。戰國時期,國家在這里設置官吏,專門管理鹽業生產。井鹽生產從其發祥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直都是當地人重要的手工業和主要經濟來源。《禮縣志》上說,上世紀50年代,鹽官鎮的鹽民達300余戶,年產鹽量達80多萬斤,“盛況空前,煮鹽的青煙彌漫著整個平川。”鹽官并非鹽關,而是因設置管理井鹽業生產的鹽官而得名。《漢書·地理志》《水經注·漾水注》記載里可佐證,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已在此設有專門的機構——鹽官對其進行管理,說明這里的鹽井生產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玉兔現井跡鹽水成惠;圣母顯妙秘化零結躉。”鹽井的發現,還有一段傳說呢。據說北周有一異僧恭巽水于地為池,唐初的敬德田獵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尋蹤掘而成井。民間流傳玉兔現井跡和煮水為鹽都是鹽圣母顯妙秘的結果,并在鹽井周圍建起了祠廟,以供奉這位降恩惠于人間的鹽神。杜甫瞻仰了這座鹽圣母祠廟,并為之上香禱告,祈求保佑當地鹽民百姓幸福平安。
由于“安史之亂”的影響,詩人理想飽受挫折,又遭到戰爭和生活的折磨,過著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漂流生活。由關中驅車秦州,他逐漸認識了封建社會的嚴酷現實,憂國憂民的思想與日俱增。他來到鹽官鎮,窮困潦倒再加之天氣陰寒,身心疲憊,困苦萬分。但他看到鹽井中四溢的鹵水、來來往往的人群和白花花的井鹽,顧不上自身的磨難,憂國憂民之情涌入胸懷,遂作《鹽井》一詩。在這首詩中,讓后人透過千年時空,看到了杜甫對當時鹵城煮鹽盛況的精彩描寫,對官吏利用煮鹽盤剝百姓憤慨的揭露,對鹽婆婆表達敬意以及同情老百姓的博大胸懷。正如《鹽官祠》的楹聯所言:“諸葛北伐鹵城屯糧千古頌;杜甫西行鹽井留詩萬古吟。”是啊,杜甫在隴東南體會到人民的苦難,寫下了大量激動人心的詩篇。這些反映客觀現實內容的詩作,不僅蘊含著詩人對現實的思索和理解,也給隴東南蓋上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色。
《鹽井》一詩是詩人在極為困苦的艱難旅行當中寫的。此詩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了詩人現實主義的詩史,并成就了杜甫紀行詩成功性的首創。正是詩人沉郁頓挫個性化藝術風格與傷時憂國、愛民憫生的情懷,蘊涵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強烈的美的震撼所產生的獨特的審美效果,將我國古典現實主義詩歌藝術推向新的高峰。
□劉志宏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