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隴上非遺“復活”大上海
——第三屆進博會甘肅省非遺展示館見聞





11月5日,我省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亮相剛剛開幕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本組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盛學卿攝)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齊興福
小小葫蘆,雕出大千世界;一針一線,繡出萬千氣象;不到一分鐘,就能剪出一幅惟妙惟肖的頭像剪影……11月5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盛大啟幕,國家會展中心非遺展示區內,來自甘肅的這些非遺絕活,讓許多參觀者嘆為觀止。
走進甘肅非遺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慶陽香包。“別看這小小香包,這可是繡娘用一針一線手工繡出來的……”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員工多芳玲拿著一個香包,正在向幾位參觀者介紹其制作過程。展示柜臺上,藥枕、抱枕、童鞋、鞋墊等刺繡作品琳瑯滿目,讓很多人愛不釋手。
“哇,太像了,真讓我大開眼界!”香包展區一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寧剪紙項目傳承人劉偉,僅用半分鐘時間就給福建平潭的賴先生剪出一個頭像剪影作品。現場觀看了劉偉剪紙創作過程的另一位外地客商,二話不說就將掛在展區墻上的一幅詩詞剪紙作品現場拿下:“人們常說‘高手在民間’,我覺得‘高手應該在甘肅’,這些非遺作品讓歷史文化‘活’了起來,非常有收藏價值。”
展館另一側入口,來自我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裕固族服飾作品十分搶眼。肅南縣堯熬爾原生態文化傳承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白彥榮告訴記者,他的母親柯璀玲就是裕固族服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也是裕固族非遺作品首次在進博會上展示,通過這個國際大舞臺,裕固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會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
將敦煌壁畫用掐絲琺瑯的手法表達出來,該是怎樣的一種形態?掐絲琺瑯畫展臺,我省掐絲琺瑯畫代表性傳承人李海明正一遍遍向參觀者介紹他的作品。展臺的墻壁上,掛著三幅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掐絲琺瑯畫作品,畫中的菩薩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神采絲絲動人。
“敦煌壁畫的原作很美,但被創作為掐絲琺瑯畫,又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美。”廣州某文化傳播企業負責人章巖首在展臺前仔細欣賞,久久不愿離開。
一根鋼針、一把刻刀,就能將一幅山水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一顆小巧的葫蘆上——蘭州雕刻葫蘆傳承人阮琳的展臺前,同樣也圍了很多人。“進博會不僅是一場舉世關注的經貿往來活動,更是一次開放交融的文化盛宴,對于我們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這將是一個非常好的展示機會。”阮琳這樣說。
“復活”塵封的技藝,讓世界感知甘肅厚重的歷史——這是繼去年第二屆進博會之后,我省非遺作品第二次出現在這個國際大舞臺。
近年來,我省將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與脫貧攻堅、文化旅游充分結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產業開發、發展,持續推動“非遺+扶貧”工作力度,不但增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認同感,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助推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薦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