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吐谷渾王族大墓,揭開一段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歷史

墓室內的彩繪俑

木木俑侍女頭部

鎮墓獸

說起絲綢之路,我們會想起張騫通西域的大漢雄風,想到大唐長安城的萬國風采。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歷史節點——吐谷渾汗國的滅亡,對大唐王朝掌控絲綢之路影響深遠。
2019年9月,在祁連山脈位于甘肅與青海北部交界處的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發現的一座唐代古墓,再次引起人們對這段歷史的關注。
最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
2019年9月25日,天祝縣自然資源局在整備土地時,在祁連鎮岔山村北面一座三山環繞的小山崗上,發現了一座磚室墓葬。隨即,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展開搶救性發掘。
墓葬所在地屬祁連山北麓,墓葬形制為單室磚室墓,由封土、墓道及壁龕、封門、照墻、甬道和墓室等組成。甬道為磚砌的雙券結構,照墻上繪有雙層門樓形象的壁畫,券頂部分繪有星象圖。墓室中還發現了一具棺木和帶帷帳的床榻。
甬道及墓室內隨葬品眾多,有彩繪陶、漆木、石、銅、鐵、金銀器及革制和絲麻織品等,共計220余件組。從發掘現場來看,這座墓葬保存非常完整,沒有被盜和攪擾的痕跡。
這座墓的墓主人是誰?
據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國科介紹,墓葬出土的一方墓志,上篆書“大周故慕容府君墓志”,根據這個重要線索,確認該墓為武周時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喜王慕容智之墓。
志文內容顯示,墓主為“大周云麾將軍守左玉鈐衛大將軍員外置喜王”慕容智,因病于“天授二年三月二日薨”,終年42歲。墓志載慕容智系拔勤豆可汗、青海國王慕容諾曷缽第三子。
“大周”是武則天稱帝時的國號。由此可見,墓主下葬時間在公元690年至705年間,“慕容”則是統治甘青區域的吐谷渾王族曾經的姓。
吐谷渾王族墓葬為什么會出現在甘肅武威呢?
據史料記載,吐谷渾滅國后,吐谷渾末代汗王諾曷缽曾在大唐涼州寓居了9年之久,期盼能夠恢復與祁連山一山之隔的吐谷渾故地。這次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慕容智墓葬,地理位置正是在祁連山下。墓志信息顯示,慕容智死后,按照禮制于“其年九月五日遷葬于大可汗陵”,人們懷疑“大可汗陵”很可能就是慕容吐谷渾的墓葬,這里很可能是吐谷渾的王族陵園。
事實上,在距該墓東北約15公里的武威市南青咀灣和喇嘛灣一帶曾分別于20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發掘了大唐金城縣主、慕容曦光及唐弘化公主、青海國王慕容忠、唐武氏墓志、唐李深墓等9座唐早、中期吐谷渾王族墓葬。
陳國科認為,該墓為甘肅地區發現和發掘的保存最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在國內亦屬罕見,是吐谷渾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發現。該墓的發掘為研究后期吐谷渾葬制葬俗及唐與吐谷渾民族關系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吐谷渾與絲綢之路青海道
在強漢盛唐之間的數百年間,位于西北一隅的吐谷渾政權,長期占據絲綢之路青海道,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吐谷渾(公元313年—公元663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于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以及涼州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吐谷渾原本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涉歸分1700帳給吐谷渾以為別部。4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后,其嫡子慕容廆繼位單于。慕容廆害怕哥哥搶奪他的汗位,兄弟不和,吐谷渾逼迫率部西遷,來到枹罕(今甘肅省臨夏市),以此為據點,繁衍發展。
到了吐谷渾孫子葉延時期,他帶領部落進一步發展,并在今青海貴南一帶建立慕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并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建立吐谷渾汗國。此后,吐谷渾逐步強大,強盛時期吐谷渾疆域遼闊,占據甘、青一帶以及四川北部,甘肅蘭州、武威、隴西等地均為吐谷渾所有。
歷史上,吐谷渾占據了絲綢之路的青海道,影響和控制著河西走廊。他們的商隊東到長江、黃河中下游,南至成都平原,西往中亞,遠至波斯(今伊朗)。因此,絲綢之路青海道,也叫做吐谷渾道。
吐谷渾的強盛與絲綢之路關系密切,他們在與各地貿易的同時,農業、礦業、畜牧業、手工業等得以發展,國力迅速提升,又吸收了東西各方的文化,文明水平得到提高。同樣,它的滅亡也與絲綢之路有關。
吐谷渾滅國是絲路衰落的開始
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林立,吐谷渾還能夠傲視群雄。到了隋唐時期,中原政權強大,強鄰吐蕃崛起,吐谷渾只能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吐谷渾占據絲路要沖,地理位置重要,為周邊強大政權所覬覦。為控制和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曾發動過對吐谷渾的戰爭。公元635年,唐太宗下詔讓吐谷渾正式成為唐朝的屬國。
吐蕃興起后,也對吐谷渾占據的青海道垂涎三尺。公元663年,吐蕃祿東贊趁吐谷渾內亂,率軍攻入吐谷渾,占據了絲綢要道,吐谷渾就此滅國。
此時,忙于經營西域的大唐終于覺醒。吐谷渾是大唐與吐蕃的緩沖地帶,如今,緩沖沒了,涼州和河西走廊直接暴露在吐蕃面前,西域和中原的聯系也時刻面臨被切斷的危險。
此時,吐谷渾末代汗王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帶領余部翻越祁連山,退入大唐涼州境內,并上表懇求大唐出兵,幫助吐谷渾復國。弘化公主是大唐宗室之女,因大唐與吐谷渾和親,嫁與吐谷渾汗諾曷缽。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朝為了打擊吐蕃和光復吐谷渾,派薛仁貴率五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不料大非川一戰,唐軍大敗,吐谷渾復國希望破滅。從此,吐谷渾作為一個部族,散居青海、甘肅、陜西、寧夏等地,再也無力復國。吐蕃一躍而起,成為能夠與大唐抗爭的西部豪強。大非川之戰,堪稱是唐朝戰略意義上的重大敗仗。從此,唐蕃之間開始了數百年的紛爭。安史之亂后,吐蕃徹底占據河西走廊,絲綢之路時斷時續,逐漸衰落。到了宋代,西夏占據河西走廊,中原與西域的聯系徹底被隔絕。
在古代,甘青兩地東連中原腹地,西控西域要沖,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省份。在現代,甘青地區對貫通西亞、東南亞,溝通中國東、中、西三個經濟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絲綢之路經濟帶為甘青地區的發展提供了一次大好契機,了解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歷史演變過程、族群源流、經濟交流、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以及環境變遷等實物資料,對當代絲綢之路研究與“一帶一路”建設同步推進,意義重大,對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撰文丨黃建強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






